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据说他祖籍苏格兰。他在故乡的大学攻读,在柯尼斯堡附近各种家庭当过私人教师。后来从 1755 年起,他一直在母校讲授哲学,直到去世。他平静地度过一生, 从未远离过故乡。他的主要工作是在认识论或者说知识理论的领域,这将放在关于哲学的篇章里来介绍。他对心理学的贡献是微薄的,但还是有一定影响。

康德在心理学方面只撰著过一本书,即他的《实用人类学》

(Anthropology in its Practical Aspects)(1798 年)。这是一本通俗论著,对心理经验作了相当肤浅的说明。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感觉、记忆、想象、洞察力、机智、独创性;第二部分论述快乐和痛苦;第三部分讨论欲望、气质、性格以及两性和不同人种的心理差异。在一定程度上, 这本书中的学科划分以及多少相似地把问题分成他的三个批判(分别为纯粹理性判断力实践理性的批判)的划分无意中促成确立心理经验的三重分类:认识、情感和意志,以取代传统的二重分类即认知和欲望。

如后面一章将要较充分地解释的,康德认识论的总倾向是强调心灵在获得知识中所起的能动作用。跟莱布尼兹和贝克莱不同,康德并不承认,所谓的知识没有任何外部对应物。但是,又跟洛克和更极端的经验主义者不同, 他也拒斥这样的观点:心灵仅仅是一面镜子、白板或者剧场,被动地感受外部印象,而这些印象按它们自己的规律发生各种变化和联想,且不受来自任何心灵自发活动的干涉。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我们不可能知道这终极实在本身是什么,因为在理解它的过程中,心灵把某些理解形式(空间、时间、因果性等等)强加于它,因此,我们认识的不复是自在之物,而是经过我们理解形式模造的它的变形。就此而言,康德显然站在那些相信心灵自发活动的心理学家一边。同时,也可以说,他给心理学的经验研究方式带来了新的刺激。因为,在他看来,灵魂本身作为自在之物决不可能被认识。因此,心理学家被取消了试图确定灵魂或心灵之本质的任务,而在囿于注意对心理经验及其规律作经验研究上则获得了新的激励。从某些方面说,康德对心理学的态度相当有破坏性,这一事实可能是他之在心理学上建树甚微的原因或结果。他不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也不认为,它有朝一日可能成为一门科学。因为,他认为,科学是对现象的精密的定量的处理,因此在他看来,每门科学都必定是数学的。他认为,心理过程不可能加以量度,因此,心理学绝不可能成为数学的。他在这两点上都错了。他的观点一方面使心理学家灰心丧气,另方面又引诱他们对自己的学科作数学处理,甚至不惜为了纯粹形式而牺牲本质。有些科学家今天仍赞同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