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鹊衣的来历
云南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傣、纳西、布朗、普米、阿昌、景颇、藏、苗、拉枯、德昂、苗等 24 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最多的一个省。在晋宁县,除了汉族,还聚居着彝、回、哈尼、傈僳族。俗话讲,“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然而,在晋宁县互邻的彝、汉村寨里,却有不少同风共俗的地方。
宝丰坝子是汉族村落。当地农妇的衣装,头缠黑布帕,身着紧身的素色上衣,外套滚了花边的黑布背心,腰系绣花围裙,下身是蓝裤子,绣花鞋。这种黑头帕、黑背心、白袖子的衣饰,因颇似黑头、黑身、白翅膀的喜鹊, 因而被你为“喜鹊衣”。
喜鹊是中国民间传说里的吉祥鸟。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人们以为喜鹊只有感应预兆的神异本领,把它视为能预兆报信的鸟儿。在古代神话故事《牛郎织女》里,每到农历七月七日晚上,正是群鹊在银河上飞架一座鹊桥,从而促成了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此后,民间关于喜鹊报喜的传说愈来愈多,倘有喜鹊飞来门前栖枝唱鸣,预示将有贵客登门,或主家将有喜事临门。
宝丰坝的喜鹊衣,是从彝族村寨传来的。原来,彝家姑娘嫁往汉族村寨时,她们依俗将少女时期穿着的花头帕、素背心改成黑色。这本是彝族已婚妇女的衣饰标志。没想到这一改装,倒使她们成厂民间传说中给人们带来喜讯和幸福的喜鹊,也丰富了宝丰坝汉族妇女的衣饰。
住在宝丰坝的汉族的小伙子,都以能娶到山里的彝家姑娘为幸事。他们称赞美丽、俊俏的彝女是“半截观音”,喜爱她们勤劳冲、朴实、温柔、善良的性格。于是,两个民族的不少青年男女,在打柴、赶街、民俗节日.以及唱调子、喝山酒和“踢乐”等民间娱乐活动中结交、相爱了。
踢乐是彝族的一种歌舞欢娱活动。按照当地的规矩,姑娘们只能找外村的小伙于蹋乐,而不能与本村人同乐。得到约会的汉族小伙子,带着酒、糖果、腊肉来到约会地点——一般都在村前寨后的缓坡上,烧旺篝火等候。一俟彝家姑娘到来,他们便献上美酒、腊肉。随后,大家围成圆圈,趁着酒力, 踢踏起舞了。这伙人跳累了,小憩草地,吃肉喝酒,另一伙人便“咐嘿”一声,接上去唱呀跳呀。随着欢乐的歌舞以及互诉衷情,他们在心田播下了爱情的种子。这时,含情脉脉的姑娘,把绣花荷包系庄小伙子腰间,许下了终身不过,倘若那个村子的小伙子失约了,那么,受到戏弄的彝家姑娘便依照民族的习惯,砍来许多荆棘,布满约会地点,以表示对失约者的抗议和绝交。
田坝乡是个秀丽的彝族村寨。150 多户人家坐落在欢唱不息的小溪边, 村后是松杉苍郁的山林。
从前,彝民住宅都是夯土而成的平顶房,墙厚窗小,屋顶皆卧一犬,以警戒攻寨的械斗队伍。近 40 多年来,随着彝汉民族团结的加强,交往频繁,
通婚者也日渐多了起来。彝民见汉人的筒瓦斜面屋顶,既沥水又结实,便渐渐改习汉人的建筑:进了门楼,正面是三间或五间用作厅堂、作卧室的二层楼房,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分别作厨房和仓库,中间是采光和沥雨的天井,这与宝丰坝的汉族民居,已毫无二致了。
农闲时节,田坝乡的青年男女常常聚集一起,在二胡等伴奏下,练唱花灯戏。花灯本是流行于云南等省的汉族民间小戏,三五演员,带上简单行头, 常于春节、元宵节串村演出,以娱乡民。没想到田坝乡的彝族青年也酷爱花灯戏,并唱得有板有眼,字正腔圆,正像汉族妇女喜欢彝族衣饰一样,汉族戏曲在彝寨扎根,这正是当今云南民族团结,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