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帮——山间运输队

一条山径,像金色的彩带缠绕着莽莽丛山。随着一阵阵“叮◻!叮◻!” 铃声,一队驮着货包的马帮,从山坳嘚嘚而来。他们是富民县的山民,赶着驮了土豆、萝卜、油菜籽和木炭的马帮,去附近的者北镇赶集。

富民离昆明不过 40 公里,这里到处是大山保涧。从前,山里不通公路, 来自四川的盐巴、红糖、药材、应张,运往四川的布匹、染料、日用品,全靠马帮驮运。特别是来自四川会理的岩盐,非从这里南运不可,由是人称“盐路”。

据说,云南的马帮运输始于公元前 4 世纪,到了近代,以昆明为中心, 广支支驮着各地特产、货物的长途驮运马帮,行进在通往东西南北的几条干线和许多支线上,成为沟通西南贸易的重要交通工具。抗日战争开始以后, 内地大城市相继失守,昆明成了后方重镇,人多、货多了,然而公路少、车辆缺,马帮运输又应运而兴盛起来。据统计,当时云南有 17 条通向省内省外的主要马帮运输线路,总长 9000 多公里,驮马多达 43,000 多匹。

赶马人一般呛马四匹,每匹驮货 60 公斤左右。途中赶马人结伴成帮而行,因此俗称“马帮”。土司、官家、大商行的马帮,多达二三十人,吆着100 多匹马。马帮的头领叫“马哥头”,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赶马人一般身披一件羊皮褂子,以防风御寒。光景好的,还多披一条羊毛毡子,白天防风挡雨,夜晚则当睡觉的被子、褥子。穷苦的赶马人,买不起羊皮褂、毡子, 只好披一张油布遮挡风雨。

依照俗规,马帮中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匹大骡子,它头系红缨为饰,额顶佩挂一面俗称“照妖镜”的小圆镜,颈挂两个大铃铛,雄纠纠地在前开路。它叫“大铃”。第二匹马,颈戴一串系了 12 个铃铛的圈儿,它叫“二串”, 又称“应山铃”。铃声是马帮的信号。山径崎岖、狭窄,赶马人听见前方的铃声,知道时面来了马帮,便赶紧上前拢住自己的带头“大铃”,让马儿靠边,以使双方的驮马都平安通过,免得相挤跌下山涧,或把马背上的货包碰翻,或将货包撞坏。在马帮殿后的则是小毛驴,它不时“咴咴”地引颈高叫, 据说这有驱兽避邪之效,以保行旅平安。夜宿马店,毛驴每隔两个小时叫一次,成了赶马人的“报时钟”。

从前山里土匪猖獗,常在深山僻静的地方,拦劫马帮。尽管当局也雇了一些丁壮,组织了“保商队”。可是,一来防不胜防,二来兵匪难分,一些保商队有时甚至扮成土匪行动呢,为此,土司、官家的马帮,一般都配备了武器,快到强人出没的地方时,他们先朝天放几枪,以示威警告:“别瞎了眼,抢了代们的马帮,决不轻饶你们!”一些常来常往的马帮,则与沿途土匪达成默契。分利若干。于是。他们按照事先约定的暗号,在马帮货包上插上三角旗或青枫树枝,便可通行无阻,有的马帮,干脆在带头的骡子的货包上,插一面上书某某司令部的旗子开路。土匪一见这些有来头的大马帮,都

悄悄躲了起来。当人数不多的山民吆马而来时,瞭哨的喽啰一看,便发出了暗号:“牛吃麦子啰!”隐蔽在丛林里的土匪一听,便下手抢劫。

对赶马人来说,驮马生病也是他们最耽心的事情之一。他们得时时观察马匹的动静。一旦发现马嘴唇发干,舌苔苍白,懒于走动,不吃草料,就知道这是马受凉发烧了。如果躺卧地上,四蹄蟋缩,朝天打滚,这八成是小肠痉疼。要是马腹鼓胀,大便不通,总爱回头张望屁股,便是胃里积食了。

马帮没有兽医,赶马人便用世代相传的土办法给马治病。例如,马儿积食,便喂些香油润肠;小肠痉疼时,用牛角筒给灌服抽烟用的竹烟筒水;马儿发烧,则要先绑住马腿,再掰开马嘴,翻起舌根扎扎针,挤出一些血,再抹点盐巴消消炎,便能慢慢退烧。对于因为过度劳累,倒卧地上不起来的马儿,这得赶快冲一碗红糖水喂它。下一会,马儿又能起来继续赶路了。

有趣的是,一些大马帮,除了带狗,还有带猴子的,让它当马帮的“瞭望员”兼“马大夫”。行进途中,猴子骑在头马上,警惕地注视着前方。倘若发现前方有了险情,立即吱叫报警。进马店歇息时,猴子抢先跳了进去, 闻嗅厩棚和料槽。如有病马歇过、吃过,猴子便能嗅出异味来,立刻发出怪叫声报告赶马人,以免驮马染上疾病。猴子还经常嗅闻马匹,要是哪匹马风寒初起,或郁结成疾,它也会叫唤报告主人。于是,赶马人亲呢地称猴子为“避马瘟”。据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曾在天宫被玉皇大帝官封“粥马温”,即源于民间此俗。

正因为这样,赶马人对猴子常常另眼相待。例如,马帮中午架锅做饭, 赶马人吃饱之后,还要把饭倒些在地上喂狗;而给猴子吃的饭,则是放在锅盖上。有时马帮上路了,猴子还没吃完,便急忙头顶锅盖,骑在狗背上去追赶马帮。

马帮路过平川坝子时,赶马人总算稍得清闲了。这时,看着袅袅炊烟、葱绿庄稼和村姑农妇,赶马人不免泛起对家园和妻小的思念之情,于是,善歌者想起赶马的凄苦生活,即兴唱起了赶马调:

石榴开花红又红, 有女莫嫁赶马人。吃饭好像饿死鬼, 半年一载才回门。

赶马莫走夷方去(夷方,少数民族地区), 夷方路险病痛多,

草地当作绿丝毡, 石头当作花枕头。

⋯⋯

新中国成立,随着公路渐渐通向山区城乡,长途驮运的马帮慢慢消失了。近年来,改革开放带来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于是,在那些尚未通公路的山村,人们又喂马养骡,从事短途驮运,以赚些拉脚钱。据统计,眼下云南共有驮货马匹 4 万多匹。当然,如今土匪敛迹,社会安宁,只要有两人作伴, 帮着抬驮子,即可上路,用不着再特意结成浩浩荡荡的大马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