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渔俗和耍海会
洱海,古称叶渝泽、昆明池。后因湖的轮廓似耳,故名。洱海南北长约40 公里,东西平均宽为 5—6 公里,平均水深 12 米,最深处在湖的东部,约
23 米,面积 246 平方公里。
洱海是 1.2 万年前大理附近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地壳断裂成一个大的内陆盆地后,聚水而成的淡水湖。当没有风时,平静的湖面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平展展地铺向天边。而刮起大风时,湖面波涛汹涌,白浪滔滔,宛若茫茫大海。
洱海鱼类资源丰富。常见的有弓鱼、鲤鱼、鲫鱼、鲢鱼、草鱼、青鱼、油鱼、小白鱼以及形似麦穗的“麦穗鱼”等,弓鱼乍看像鲫鱼,但体形瘦长似箭。下雨后,弓鱼能头衔尾巴跃出水面 1 米左右,以此为乐,因宛如一张弯弓,故名。弓鱼鳞极细小,使人误为是无鳞鱼。由于它肉质细嫩,多鱼子,
刺少,苦胆小,美味可口,素有洱海“鱼魁”之称。
洱海四周村落中有不少渔民和船家。渔民用的是一种当地称为“骡子船” 的小船——意为像骡子似的灵活和有耐力。全家人出海打鱼,往往需要两条船:一条用于打鱼,船上有渔具和叼鱼的鸬鹚;另一条是专为烧饭和睡觉的“座家船”。如一对夫妇出海的,只是单只的“夫妻船”,女的划船,男的撒网,晚上在船上过夜。
洱海渔民使用的网具,常见的有挂网、甑网、罩网、拖网等。他们傍晚出海,放下仿佛在水中拦起一堵墙似的挂网,任其随波飘流。第二天早上收网——鱼儿撞在网墙上便给缠住跑不掉了。甑网是将网围于四方木框,做成一个方形网袋,放入湖中捞捕鱼儿。罩网是将网围于圆形木圈,见鱼掷网, 将鱼罩注。拖网捕鱼是把长口袋似的拖网挂于船尾,开船兜捕迎面游来的鱼儿。此外,以往还有一种拉网,是在湖边撒下长网围捕鱼儿。只是拉网又长又大,须几十个壮汉方可拉动。近年,鱼儿减少,现已少用拉网了。
渔民、船家虽在岸边村落中建有房舍,但他们一年中多数日子以船为家。那些以运输为生的船民,全家都生活在载重量为 10 吨左右的木帆船上:船头舱室设有卧室,旁边架有锅灶,船中部装运货物,船尾是厕所和饲养猪、鸡。
每有新的航船下水,船主和亲友、村邻都要在湖边举行隆重的下水仪式。新船船头披挂红绸,插上两枝大青树枝和各色彩旗,把新船装饰得喜气
洋洋的。船主在岸边摆设香案,红烛高燃,香烟镣绕。香案上摆着猪头、鸡、年糕、糖果、茶、酒等一应供品,以及盛有大米和放有钱币的米斗和插有青松翠柏的花瓶。这一切无非是借其含义和谐音,祝福新船下水平安,光景越来越好,丰衣足食,财源茂盛。香案两侧坐着村中老人,他们虔诚地替船主向海神、船神祈祷新船下水顺利,行船顺风得利,吉祥如意。
中午时分,在热烈的鼓乐和鞭炮声中,近百名壮汉,有的在船头两边拉拽,有的在船尾推行,众人和着号子声,齐心合力,把新船送下了洱海。于是,岸边立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洱海风大浪险,渔民、船家常年驾舟在湖上航行和打鱼,难免有覆舟之虞。于是,在船家中慢慢形成了许多特殊的禁忌和崇拜。他们除了忌说“翻”、“沉”、“破”、“火”一类字眼,以避讳翻船和失火烧船外,还崇拜大鱼
——他们把大鱼视为鱼龙、鱼精。出海撒网,倘捕得 2 米长的大鱼,不但立即将大鱼放回湖中,还要焚香祷告,祈求鱼神原谅冒犯,不要加害他们。每年春节期间或渔汛到来之前,渔民则要以全鸡、全鱼、汤饭和菜看作供品, 祭祀海神,祈求海神保佑这一年捕鱼平安和渔业丰收。
洱海对大理渔民、船家乃至农家的丰歉、光景的好坏关系极大。于是, 白族对洱海之神顶礼膜拜,并留下许多与洱海有关的节日:渔潭会、龙舟会, 耍海会⋯⋯
耍海会,每年农历八月初五至十二日在洱海举行。届时,大理及附近各地的白、汉、彝、回等民族人民纷纷来到洱海边的临水亭、丰乐亭一带,登上用青松翠柏和彩旗装饰一新的游船,乘船游湖。这时,秋高气爽,湖水清碧,波光粼粼,白帆点点,白鸥飞掠而过,湖面倒映苍山、白云,湖光山色格外迷人。人们乘船游览洱海的三岛(金梭岛、玉儿岛、赤文岛)、四洲(青沙鼻、大鹳洲、鸳鸯洲、马帘洲)、太平湖等五湖以及莲花曲等九曲,并在饱览胜景的同时,凭吊杀蟒英雄段赤诚。
相传,南诏时期,点苍山的马耳峰下出了一条大蟒。它或潜伏山涧,张
口吸气,把人畜吸入血盆大口中,或潜入洱海,兴风作浪掀翻船只,弄得苍山洱海的百姓不得安宁。南诏王召集文武百官商议除蟒办法,文官武将皆策手无束,最后只好张榜招募勇士杀蟒。
段赤诚是点苍山下的石匠,他心地善良,力大无比,武艺高强。他听说恶蟒危害百姓,人人自危,便决心为民除害。于是,他前去应诏,揭下了榜文。他深知只身与恶蟒搏斗,势必有去无回。但为民除害,亦死得其所。于是,他想出了与恶蟒同归于尽的妙计:他手提宝剑,背上捆扎 24 把钢刀,刀口都涂上了毒药。
这天傍晚,正当恶蟒又在洱海兴风作浪时,段赤诚驾船迎着狂风骇浪冲了上去,挥剑与恶蟒搏斗。当他精疲力竭时,恶蟒张开血盆大口把他吞进肚里了。这时,他拼了全身最后的力气,在恶蟒肚里翻滚着,用手中的宝剑左戳右刺,背上的钢刀更把恶蟒的五脏六腑割得稀巴烂。恶蟒终于被除掉了。岸边的老百姓为了安葬段赤诚,大家纷纷驾船出海,把飘浮湖面的恶蟒尸体拖回岸边,剖开蟒腹,拣出段赤诚的遗骨,安葬在点苍山的马耳峰下。民间传说杀蟒英雄段赤诚救民殉身之后,成为灵帝,和白族的其他两位传说里的民族本主神“建国皇帝”和“保安皇帝”,合称白族“三灵”,永享白族民间烟火祀奉。
为了纪念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们将蛇骨烧成砖头,在段赤诚墓地上建起一座大塔。同时,每逢段赤诚下洱海杀蟒这天,远近百姓便仿效当年驾船抢救段赤诚尸骨,纷纷驾船出海,遂成流传到今天的耍海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