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亮上搬下来的三月街
云南人称集市为“街”、“街子”。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举行的大理三月街,是白族的民族节日,也是吸引远近各族人民的贸易盛会。据说, 每大部有一二十万赶街者。附近各省乃至中原、江南和东北各地,也向这里派来各种贸易团。
街场在大理城西苍山中和峰的山脚下,这里是一片空旷的平坡地。从古城西门通往街场的二三里的道路两侧,摆满了各种摊档,从花纹清新秀丽的大理石制品,金黄色的精巧草帽,苍山的竹器,洱海的弓鱼、虾干,到剑川的木器,永胜的细陶,祥云的泥塑,宾川的蜜饯,腾冲的玉器⋯⋯各地的土特产,应有尽有。
穿过用青松和纸花扎成的彩色牌坊,不久便进入街场中心。这里临时搭
起的一座座货棚,鳞次栉比,整整齐齐的,数以千计的货棚组成了一座棚帐新城。身穿节日盛装的白族和纳西族、彝族、藏族、傈僳族、普米族、苗族、回族群众,在货棚前挑选着家用电器、日用百货、布料和民族特需用品。近年来,电视机、录音机、冰箱等高档货,已成了这里的抢手货。白族人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迫切要求,使来自昆明市的一家拖拉机厂对所收到的订单感到满意。
马匹和药材是大理三月街传统的大宗输出品。采自苍山的天麻、虫草、三七、当归、党参、“雪山一枝蒿”;来自藏区的藏红花、鹿茸、麝香、熊胆等名贵药材,皆极受内地客商的欢迎。在尘土飞扬的马市上,那些不愿受羁的骏马,不住地踢踏、喷气。高原出产的马匹个头不算高大,但健壮有力, 善于爬山越岭。相传,南宋名将岳飞抗金的战马,就有许多是大理良马。近年来,三月街上市的马匹都在 2 万匹以上。
为期六天的三月街,也是文化娱乐的节日。人们这里看电影、看展览、对歌、跳舞、看滇戏、耍花灯、听曲艺、赛马⋯⋯其中,由大理文工团演出的“霸王鞭”,很受观众欢迎。霸王鞭用竹木制成,长约 1 米左右,用彩布分缠五节,每节挂数枚铜钱。舞者在锣鼓、唢呐声中,击鞭起舞,做出各种矫健优美的舞蹈动作。只见那彩鞭忽而像银蛇缠身,忽而似金龙飞舞,当彩鞭碰击舞者的肩、臂、腰、腿时,发出了有节律的“嚓嚓”之声,令人赏心悦目。
关于三月街的由来,众说不一。
据明代李元阳《云南通志》所载:“三月三日至十五日,在苍山脚下贸易各省市之货,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不过,始于唐代永徽年间的三月街,当时叫“观音街”。明人著述的《白国因由》说:“善男信女朔望会集,于三月十五日在榆城西搭棚礼拜方广经,⋯⋯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即今之三月街也。”
相传,“观音街”源于佛教的一个神话故事。从前,洱海有个罗刹魔王, 每天煽着双翅飞到各个村寨,啄食小孩的眼睛。善心的观音菩萨见百姓遭此大难,于三月十五日下凡,用智法斗败罗刹,将它雨铁链锁住,压在莲花峰下,使其永远不能出来害人。从此,每到三月十五日,人们搭棚礼拜诵经, 祭祀观音。后来,这种纯属宗教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这样的贸易集市和民族盛会。
白族人信佛,洱海地区向来就有“妙香国”之称。据说,在香火鼎盛时期,佛寺多达 360 余处。那时的善男信女,不仅把家乡的苍山视为释迦牟尼讲经的圣地,还把民俗节日也同佛门联系起来。
另一种传说更带有浪漫色彩。一天,洱海边的渔民阿善驾舟下海捕鱼。他下了一网又一网,却网网皆空,便弹琴悲歌起来。凄怆的乐曲感动了洱海龙王的三公主阿香,她来到船上帮着撒网,每网都是满网大鱼。阿善感激她, 阿香却表示了对他的爱恋之情。于是,阿善带着她回村去,建立了美满的家庭。
三月十五日,天上一年一度的“月亮街”到了,各路神仙驾祥云,乘白鹤,齐会月宫。阿香变成金龙,驮着阿善上月宫赶街去。只听得耳边风声呼呼,不一会,阿善睁眼一瞧,月宫到了。他俩见月亮街上摆满珍珠宝玉,灵丹仙草,琼浆玉液,很是热闹。可找了半天,就是没有卖渔网、农具的。他
俩有点扫兴。回村后,他俩见乡亲们还在赏月,便说起赶月亮街的情形。大伙一听都说:咱们把月亮街搬到人间来吧。从此,每逢三月十五,人们便在苍山脚下摆起街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