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人心弦的刀杆节
刀杆节是流行于泸水、福贡及保山一带傈僳人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上刀山”、“下火海”,这是节日中最扣人心弦的表演。
刀杆节在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但是,节前一天的傍晚,身穿节日盛装的人们,便在芒锣声中拥向刀杆场了。这时,广场四角烧起了四堆熊熊篝火; 广场中央,烧着了粟木炭火堆。在观众的喝彩声中,几位慓悍的傈僳族壮汉, 袒露胸臂,赤着双脚,跳进了场中央,准备表演“下火海”。他们先祭天祀地,绕火而舞,并向乡亲们拱手施礼。
“下火海”表演开始了。他们时而鱼贯向炭火堆上疾驰而过,时而在火堆上翻滚跳跃,忽而起脚一踢,在夜色中飞起一道火瀑,忽而又跷起脚掌一勾,火柱冲天,火堆溅起了无数红红的火星。不一会,在炭火烟灰的笼罩中, 他们一个个用双手捧起火炭,闪电般地往自己脸上搓擦。只见那一个个炭火团,在他们手中翻滚着⋯⋯四周的人群见此惊险表演,立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为什么赤脚奔跑在炭火堆上而不被烧伤呢?据说,正如在民间神判中, 由于急速地从开水锅、油锅中捞取石块而不被烫伤那样,因为表演者奔跑、跳跃的速度极快,故而不被烧伤反将炭火踩得奄奄一息。再说,他们长年赤脚行走山路,脚底长出了厚厚的老茧,更能经住考验。
相传,“下火海”有驱逐邪秽和消除水火灾难的作用。这一俗信自然与傈傈人对火的崇拜分不开。古代傈僳人正是用火来驱兽、烧荒种植、取暖和熟食的。
节日的高潮是第二天的“上刀山”,所以,即使这天云盖林海,细雨濛濛,四乡八寨的傈僳人,仍兴致勃勃地聚集在刀杆场。为节日服务的百货摊、小食摊、照相部、药材档,也早在广场四周摆摊设档了。
男人们在刀杆场上绑扎刀杆了。他们将两根十五六米长的木杆并列地上,将 36 把磨得锋利的钢刀作横档的梯蹬,紧紧地绑扎在两根本杆上,作成一架刀梯。木杆上再扎些柏枝、彩旗为饰,杆顶还挂了一串鞭炮。时近正午, 他们把刀梯竖立在广场中央,四角再用鸡血藤拉紧、固定。这样,一架刀口
向上,寒光闪烁的刀杆竖立起来了。
随着主持人的一声令下,昨天下过“火海”的壮汉又一个个登场了。依照惯例,他们头戴蓝市帽,身穿大红袍,光着双脚。在鼓乐声、鞭炮声和欢呼声中,他们先向观众致意,并喝下观众递上来的祝贺胜利的同心酒。接着, 一人将一块薄木板在刀刃上刮切几刀,以当众表明刀口的锋利。随后,他们围绕刀杆,耍拳踢腿,唱歌跳舞。他们唱道:“父老乡亲,贵客来宾们,你们好好瞧,仔细看,我们就要上刀杆了⋯⋯”
唱毕,他们一个个纵身跃上刀杆,双手握住刀口,脚踏刀刃,爬梯子似的一级一级向上攀登。这时,全场鸦雀无声,人人聚精会神地看着这些勇士灵巧地攀上刀杆,并表演“金鸡独立”、“燕子凌空”等造型。当最后一位表演者攀上刀杆杆顶时,他把插于腰带的红旗,插上杆顶,并点燃了悬挂在杆顶的鞭炮。刹时,僻僻叭叭的鞭炮声响彻山谷。当表演者先后从刀杆下来, 并抬起双脚向观众表明没有任何刀伤血痕时,广场四周的观众爆发起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关于刀杆节的来历,傈僳人中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汉族和傈僳族都是一母所生的兄弟。他们长大成人,娶妻生子以后,便打算分家立户过日子。这时,汉族大哥用石桩号定了一片土地, 傈僳弟弟则用草绳围山,也号了一片土地。谁知后来一场山火烧过,石桩依旧,草绳则被烧得无影无踪了。傈僳弟弟认不出自己围的土地,只好来到边境的深山野岭。他们用弩弓猎取鸟兽,割取山蜂酿制蜂蜜,刀耕火种,种玉米为生⋯⋯他们的日子本来就过得十分艰难,谁知后来又遭强虏侵犯边境, 无力抵抗的傈僳人惨遭杀戮,生灵涂炭。
这时,朝廷派兵部尚书工骥率兵前往御敌。在傈僳兄弟的支持下,他们很快就驱逐了入侵者。为了安边固土,王尚书派人把那些躲入深山的傈僳人家迁于一处,聚居成村,传授内地先进的耕作技术和饲养牲畜、护育山林的方法,使傈僳人过上了有吃有穿的太平日子。同时,王尚书还从傈僳人中挑选精壮男子,操练武艺,制造土炮,守护边境地区设立的哨卡,以保中国疆土。
傈僳人刚过上几年好日子,谁知又飞来横祸。原来,奸臣上书禀奏皇帝, 诬陷王尚书在边境组织边民练武,大有拥土自立、反叛朝廷之意。皇帝听信奸臣谗言,命令王尚书速回朝廷听候发落。就在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奸臣假意设宴为王尚书洗尘,却在酒里下了毒药,将王骥害死。
噩耗传到傈僳村寨后,男女老少无不捶胸顿足,义愤填膺。他们发誓要以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勇气,为王尚书报仇雪恨。从此以后,傈僳人便把二月初八这天定为自己民族的节日——刀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