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精美的民居
聚居在大理平坝地区的白族人民,他们的住房素以整齐、庄重、轩昂、精致的特色,享誉中国各民族。
大理民居,白墙青瓦,多用石块、木料和筒瓦建成。当地有一民谚说: “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不会倒。”村民既用整齐的石块垒房,也能用卵石砌起高墙,并坚固异常。白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由此可见一斑。
白族传统民居的布同,以“三方一个照壁”为主。这是由一幢两层楼的正房,两侧各配一座楼房,以及正房对面的一堵照壁,共同围成一座封闭式的院落。人口较少的住户,或盖“一正两耳”,或造“两方一耳”房屋:前者是一幢正房,两侧各配一座耳房;后者是两幢楼房互相垂直,交叉处建一座较小的耳房。这种布局的民宅,都在正房对面砌起一堵照壁,以围成院落, 中心称“天井”。殷富人家的往房为“四合五天井”,这是由东西南北各一幢楼房组成的一座大院落,同时,每幢楼房的交合处都建有一座小耳房和天井,这样连同院中心的大天井,共有五个天井,故名。此外,一些豪门大户, 还有“一进五院”的庞大群体住宅,当地美其名曰“六合同春”。
白族传统住宅的结构,多为“排架”(以一排柱子为主的屋架称排架) 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后三面砌墙围护,前面及房间则用木板作间隔。左右山墙到顶,屋面挑出,这样,倘若邻居不慎失火,便可防止火灾蔓延。本地房屋,前面重檐,形成了前出廊的格局——光线充足的前廊,常常被用作“外客厅”。值得一提的是,在“排架”和楼板照面枋的下面,前后都有一根通穿的枋木——当地称之为“穿枋”。它们把整座房屋的“排架”连成一个整体,并与照面枋、檐口挂枋和落地枋相连结,加强了拉力,从而增强了房屋的抗震能力。
中国各地的民居多为坐北朝南,以向阳背风,温暖舒适。可是,大理地区是个风口,常年刮偏西大风,因此,这里的房屋以东西轴线安排布局,主
房皆坐西朝东,门窗也都向东开设,以背风暖和,也使房屋更坚固。
大理白族素有美化自己住宅的传统。民居的屋脊、墙脊的飞檐,高高翘起,远远看去似有振翅欲飞之势。这里的门、窗、照壁及檐下墙面,都用民间喜爱的木雕、石雕、彩绘和水墨画装饰,十分高雅秀美。
本地百姓最看重门面的装饰。特别是那些双层翘角的殿阁式门楼,用泥塑、木雕、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斗拱重叠、翘角飞檐、花妨精巧、结构严谨的艺术建筑,给人宏伟壮观的感觉。装饰门楼的雕刻、彩绘,或历史人物,或山水胜景,或花草虫鱼,皆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例如,门头饰以飞鱼,以取“鲤鱼跳龙门”的吉祥之意。而大门石础的雕龙刻虎,既得兽王守门护宅,又给人“虎踞龙盘”的安泰之感。
照壁是整体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分隔空间,增强空间层次的效果。照壁由对称的高低两台滴水组成,庑殿式瓦面,四角上翘。墙面一般都用石灰粉刷洁白,上端绘以山水、花鸟一类的彩画,正中书写“福”、“寿”、“旭日东升”、“紫气东来”等大字。照壁给民居宅院平添了几分文雅与和谐。
本地住户还喜爱用木雕装饰自己的房门和窗户。其中,正房中间的客厅“格子门”上的木雕最为精致。“格子门”有三合六扇,平日只开四扇,节日和喜庆来客较多时,则全部打开。格子门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面多雕刻镂空的历史人物和花鸟图案,以利采光和空气流通。讲究人家,还采用多层次的透雕为饰。例如,一幅“喜鹊登枝”图,枝枝互交,叶叶相接;一对相向唱鸣的喜鹊,或栖或飞,或俯或仰,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层次分明, 立体感很强。格子门的中下部分,多为浮雕装饰。常见的有寓意吉祥的“龙凤呈祥”、“松鹤延年”、“梅花报春”等传统图案。还有,建房主人如要木雕格子门,无须请艺人到家里雕刻,而只须赶一趟街,便可选购到自己满意的雕花格子门——这些建筑艺术品大都出自剑川的白族艺人之手。
白族民居,进了门楼便见一堵照壁。照壁建造得甚为精致:上有青瓦或琉璃瓦的铺盖;挑檐下,正中是方形、菱形或扇形的题诗壁画,常见的多为山水风光、历史人物和龙、凤、梅花鹿、金孔雀等祥兽瑞禽。照壁一般都书写了“福禄寿喜”、“毓秀钟灵”、“紫气东来”等吉语,以寄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照壁是白族民居习俗的显著特色。白族人家建房,必须首先迎东建筑一堵照壁,让朝霞晨光最先照耀在这堵大墙壁上,于是人称“照壁”,又称“风水壁”。
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白族民间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大理是一片汪洋泽国,百姓常受洱海泛滥之苦。同时,洱海里的罗刹水怪,也常常飞啄人的眼睛。大慈大悲的观音娘娘听说后,下凡与罗刹水怪斗智。她用洱海边生长的螺狮当作人的眼睛给罗刹吃,又让黄狗将水怪赶出了大理。从此以后, 白族盖房造屋时,便在门楼里建起照壁,以喻挡住了洱海的狂涛洪水,祈得安居乐业,吉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