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鼓闹丧
在宝丰坝采风时,恰遇后锁乡殷姓村妪病逝。村民闻讯,依俗前去吊唁, 跳鼓闹丧。
丧家在正厅设置了肃穆的灵堂。灵前红烛高照,两侧挂满松枝、翠柏、挽联、丧帐,以及用彩纸扎成的花圈、绣球、“金山”、“银
山”。灵前一侧的方桌上还摆了两个猪头,这是唁客送来的祭品。
前来吊唁的亲友、乡”邻,围得密密匝匝的。他们向逝者鞠躬致哀,焚香燃烛,并向丧家献上糯米糕、糖、酒等礼物。而后,大家便坐在铺了松树针叶的灵堂和天井,陪着遗属守灵。
当遗属因失去亲人而痛哭时,8 位腰挎皮鼓的男女,在一位手捧木雕龙头的汉子(俗称“龙头”)的引导下,走进天井,击鼓起舞了。他们踢踏, 旋转,忽而转圈,忽而插花,舞步豪迈,情绪激昂。过了一会,舞者停跳缓行,跟着“龙头”唱起悼歌:
灵堂面前把头叩, 孝子穿得像白鸽。家家都有儿和女, 送老归山卯不脱。
⋯⋯
在本地,凡年过 60 岁的老人寿终正寝,遗属和村民反而把丧事当作喜事来办。若按照汉族规矩,无非是吊唁者送礼致哀,亲友乡邻帮助治丧,丧家设宴酬谢,最后出枢上山安葬。后来,村民见彝寨办丧事,全村相聚,击鼓歌舞,既吊唁了逝者,又告慰了遗属,把悲悲切切的丧事,办得既隆重热闹而又相当节约简朴,便学了过来。
夜深了,唁客还在唱着高亢的悼歌: 山中难找千年树,
世间难寻百岁人。老人驾鹤归西天, 我们敲鼓又跳舞。
⋯⋯
唁客轮流歌舞,通宵不歇,直至天明。
第二天上午出枢时,8 名小伙子把棺材抬出后,便在外边用两条扳凳架起来。于是,唁客又围着灵枢击鼓跳舞。舞毕将要抬棺时,遗属和唁客皆跪
伏地上,排成一条白白的长队,让棺材从他们的头上抬过去。此谓“架桥”, 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就这样,每走百米便停一次,绕棺跳舞,直至上山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