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罗杰斯冲突
下一次华沙会谈该是第 137 次了。面临中国接受美国要派使节去北京的建议的情况,尼克松觉得恼怒的是,美国政府内部的扯皮再次表面化了。基辛格已经向尼克松提出,在下一次华沙会谈中,美国不能仅仅用大家所喜爱的那些常规议程项目(台湾问题、资产问题、权利要求、囚犯问题、记者互访,如此等等)来回避问题了,哪怕是用最巧妙的笔法来拟定给斯托塞尔大使的指示也不能掩盖美国必须回答中国人邀请去北京这个现实。
可是,美国国务院的官员们认为,讨论了 15 年的那些双边问题还未取得
进展就去北京岂不暗含有向中国人让步的意思?况且会使美国的盟国发生误解,更不消说要引起莫斯科敌意了。国务院东亚司的官员与专家主张要中国人对美国所关心的主要亚洲问题作出让步,作为美方代表赴北京的代价。这些官员们更担心派使节去北京这件事可能要由白宫执掌,国务院就插不上手了,因而对之进行顽强的抵制。
这场官场争斗是针锋相对的。基辛格向尼克松表明,同现在使中国人感到不安的主要问题比较,双边问题是次要的。只有非常担心苏联的意图,才能说明为什么中国人愿意坐下来跟一个以前被自己称为头号敌人的国家会谈。罗杰斯国务卿却担心,中国人可能使美方在北京陷入旷日持久的屈辱性谈判中而不能自拔。双方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中激烈地争论。
基辛格说,中国人根本不可能想要使我们受辱。只有肯定中国人是在谋求减少他们的敌人,才能说得通为什么北京会发出邀请。光是开始会谈就会使国际关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意见的分歧和官场的争斗使基辛格和国务卿罗杰斯结下了宿怨。这已经是人人皆知了。基辛格给人的印象是狂妄自大,自命不凡,甚至公开对人抱怨说:“罗杰斯真蠢!罗杰斯对全世界来说是个危险人物!罗杰斯是外行! 对外交一点都不懂!”
罗杰斯为人挺有涵养,对基辛格的抱怨,大都有礼貌地保持沉默。如果基辛格在公开场合把他说得太不像话了,他才会给尼克松的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打电话。但是,罗杰斯越是克制自己,基辛格也就越是抱怨得厉害。这真给尼克松带来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基辛格更没有少告罗杰斯的状。基辛格经常在尼克松面前充满情绪地长论指责罗杰斯。开始的时候,尼克松容忍了这种指责,他从大处着眼,很欣赏基辛格的学识和才干,特别是其在外交政策上的主张很对他的胃口;于是,他认为容忍这种指责是聘任基辛格当顾问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时间一长,尼克松就觉得基辛格太过份了。他私下向霍尔德曼抱怨,基辛格总是让总统浪费大量时间,来听其对罗杰斯提出一些上不了纲的埋怨话。
这次,在对待中美华沙会谈中爆发的基辛格与罗杰斯之间的扯皮,使尼克松考虑过用大调动的方法来解决这两个人之间的问题。他想过要把罗杰斯提升到最高法院去,让同基辛格合得来的埃利奥特·理查森担任国务卿。这个想法,他没有马上付诸实现,他也并不认为罗杰斯是个窝囊废。他的内心十分矛盾。
于是,扯皮现象又延续了下来。
基辛格很快就给尼克松送去一份自己对毛泽东声明的分析:
实质上,⋯⋯都是一篇非常空洞的声明。声明的中心论点是:小国能够打败大国,河内看来必定从中得不到什么安慰。它没有提出什么威胁,没有承担什么义务,对你没有进行人身攻击,在有争议的双边问题上避免表态。
从策略上,毛的声明是要达到这么几个目的:
——利用你在柬埔寨的行动大事宣传。
——以毛的个人威信加强中国人对西哈努克的支持。
——它尖锐地指出,已有 20 个(别的)国家承认西哈努克(莫斯科没有承认西哈努克,而且始终不承认他)。尼克松经基辛格分析以后再浏览了一遍毛泽东的声明,这才觉得把其中慷慨激昂的词语去掉以后,露出了非常谨慎的实质。尼克松这才豁然开朗,省悟到他要在台湾海峡重新部署力量并非
良策,而只会把事情搞糟。毛泽东是留着不少口子以待恢复两国互相接近的; 在盛怒之下把这些口子都堵死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他觉得自己更离不开这个哈佛教授了。他拿起了电话,想邀基辛格周末去斯坎比岛度假。
1970 年 6 月,美军撤出柬埔寨后,尼克松于 10 月初先发出要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信号,公开表示:“如果我死以前还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话,那就是去中国。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接着尼克松又趁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去美国庆祝联合国成立 25 周年之际,请这两位总统向中国领导人传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