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乒乓球队想来华访问

1971 年 4 月 6 日深夜。也可以说是 4 月 7 日凌晨了。中南海丰泽园北屋西头的书房里还亮着灯。柔和的台灯光洒在大写字台桌面上。已经用得光滑发亮的镇纸下压着一份请示报告。这是外交部和国家体委联合起草的关于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

报告上,周恩来已经写了“拟同意”三个字,又在旁边用铅笔添上了一段话:

可留下他们的通信地址,但时其首席代表在直接接触中应表明,我们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活动。

报告是 4 月 3 日打的。此时,在日本名古屋,第 31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一天前,他已经在看过后用笔圈阅,把报告批了下去。秘书已经对外交部与体委作了传达:主席已经同意了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当时,名古屋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已经接近了尾声,各个单项的决赛或半决赛正在进行。4 月 6 日下午 4 点半,住在藤久观光旅馆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已经接到了国内的指示:“⋯⋯可以告诉美国队现在访华的时机还不成熟,相信今后会有机会,可留下他们的通信地址。但对其首席代表在直接接触中应表明, 我们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活动。”指示还说,由于同样的原因,加拿大队领队沃尔登女士的美国籍女友不宜在此次来华。

接到了国内的明确指示,代表团负责人赵正洪和宋中作了商量,决定立即通知沃尔登和女友纽伯格女士。至于美国队访华的事,他们只是口头表达过愿望而从来没有正式提出过要求,也不必为此专门前去告知,等到了哪儿相遇时打一声招呼即可。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事已经作罢,划句号了。

可是,毛泽东还将这份报告留在他的写字台上,并没有让秘书拿走归档。这件事,还是他思维的焦点。夜深人静,他特别容易进入心理学说的脑细胞兴奋状态。这已经是战争年代、戎马生涯中养成的习惯了。长年在深夜守着电台,收听各部队、各地区的汇报,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又绞尽脑汁,运筹帷幄,作出新的部署。久而久之,成了习惯,胜利后进了京城,也经常夜深工作或是开会决策国家大事。

他的思绪在活跃着。20 天前,周恩来亲笔写来报告,请示派我国乒乓球代表赴日本参加世界锦标赛问题,鉴于这次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到日本参加第31 届世乒赛,是“文革”开始后的第一次重新走上世界体坛。周恩来总理为了这次去日本比赛还亲自到乒乓球队做工作,作动员,还为代表团安排怎么坐飞机。出于多种因素,让他们分成两批出发去日本。

才到日本,一切还都不熟悉,开幕式前举行冷餐招待会。运动员们随意

走动着,有的中国老运动员就想在各国运动员中找一找以前的老朋友。

突然几名中国运动员与几个陌生的一时还分不清国籍的运动员相遇了, 中国运动员就习惯地报之以微笑,而对方则热情地走近来说:

“呵,中国人,好久没见了。你们的乒乓球打得好极了!”

这时翻译过来了,才知道,对方是美国运动员,中国运动员急忙煞车, 默默无语了,双方无趣地擦肩而过。

次日,通过国际长途电话,代表团向国内送去了第一个有关美国乒乓球队的讯息:“美国队的一些人对我们比较殷勤。在昨晚的招待会上美国队的人和我们接近,说了很多话。”

  1. 月 30

    日,中国代表团为了柬埔寨问题跟美国代表团起了一些小冲突。这是预料中的事。但是令中国代表团团长宋中十分惊诧的是,当他去会场大厅喝咖啡时,随便地一坐,却发觉对面正好坐着美国代表团的斯廷霍文团长。

既然这样不期而遇,宋中也只好礼节性地点了点头。 “您好,宋先生。”期廷霍文先讲话了。 “您好。”宋中的回答稍有点拘谨。 “宋先生,我们聊聊天吧。”停顿了一会儿,戴着睛镜的斯廷霍文显然

希望打破僵局。 “好呵,我们随便聊聊。”宋中回答。

斯廷霍文说:“你们中国队打得不错,水平之高令人羡慕。”

谈话慢慢就从乒乓球转到了别的事上了。斯廷霍文说:“宋先生,你知道吗?在我们来到日本之前的 3 月 15 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说,宣布取消美国护照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的限制。声明说,这样做与总统在公开场合表示的同大陆改善交往的意愿是一致的。这意味着⋯⋯”

宋中是知道那个声明的。他此时便说了一句:“这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在北京会面。”

斯廷霍文笑了。

宋中、斯廷霍文离开座位时,突然,斯廷霍文说道:“宋先生,你们中国人不是挺和气的吗?您刚才怎么那么凶?”

宋中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笑声顿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是在名古屋中美双方官员的首次接触。

就在这天晚上 9 点多钟,中国代表团负责人向北京汇报:美国代表团与我接触,表示“美国人民要和中国人民友好的⋯⋯”并说出了美方的潜在意思,“美国乒乓球队想来华访问。”

在北京,名古屋来的报告每天被整理成简报。其中两份一送周恩来,一送毛泽东。毛泽东指示:与名古屋每天通话 3 次还不够,要增加到 5 次!

  1. 月 1 日那天,中国男队夺得了冠军。

这天,美国国务院向尼克松总统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基辛格仔细地看了它。只见备忘录里重点提到了一句:“北京已派出了它的乒乓球队去日本参加国际比赛,几年来它参加这类体育比赛还是第一次。”

几天后,基辛格才全部了解了这句话的重大意义。

次日,奇妙的事情又发生了。组委会安排各国运动员去游览三重半岛海湾。在小小的游艇上,中美两国选手竟站在一起了。热情爽朗的美国青年毫无顾忌地开口了:“嗨,你们的球打行真漂亮。找个机会,也和我们打上几盘吧?”

在随意的交谈中,美国青年笑着问:“听说你们已经邀请了我们的朋友

(指加拿大和英国队),去你们的国家访问了,什么时候轮到我们?” 于是,中国代表团的信息又一次到了北京:“美国队想访华。” 而后,又出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一个美国队的选手,科恩,是个很活泼的小伙子,有一头长发,穿一条在当时最时髦的喇叭裤,爱玩,也不大守纪律。这天走下楼时,他发觉来时的汽车没了。正在此时,一辆带有乒乓标志的大轿车开来,他也不管,看看车停下,就一步跨了上去。

可是等他刚长吐一口气后,却发觉车上全是中国人!

吃惊的不仅仅是科恩,车上的中国运动员也都认出来了,上车的是美国人,而且是这个一头长发的“嬉皮土”科恩!一开始没有人跟科恩搭话。

科恩高声问道:“你们谁能讲英语?” 在座的翻译朝他点了点头。

“我知道,我的帽子,我的头发,还有我的衣裳让你们看了好笑。”科恩冲着中国运动员说:“在我们美国还有好多人也像我一样的⋯⋯”

在科恩说话时,中国运动员们没人起来应答,突然,在大轿车后面坐着的庄则栋站起来走向科恩。那个美国小伙子马上认出来了:“你是庄先生。”

庄则栋点点头,伸手往挎包里掏东西。他身后响起一连串的轻语:“小庄,小庄,可别⋯⋯”还有人拉了拉他的后摆。

因为来名古屋之前,有过约定,中国选手不宜主动向美国人打招呼。可是庄则栋还是从挎包里掏出一块一尺多长的杭州织锦,递给了科恩:“这个给你。”

科恩高兴极了,一边慌乱地在自己的挎包里搜寻:“天哪,我什么也没带呢,连把梳子也找不出来。可是我一定要送你一件什么正说着,大轿车到达目的地,门口正好有一群记者,见庄则栋和科恩一起下车,都飞奔过来, 照相机闪光灯亮成一片。

很快,科恩搭乘中国队大轿车的新闻在名古屋当天报纸上登出来了。新华社编辑的《参考消息》很快也转载这一条消息。

一个中国运动员与一个美国运动员的来往,竟然引起西方新闻界如此关注,纷纷花了篇幅详加报道。连正在莫斯科召开的苏联共产党 24 次代表大会的新闻都比不上这两个运动员交往的新闻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