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的影响力

斯诺原想将四个月的苏区旅行一事再保密几天,这样可以有时间写出系列报道,同时将胶卷冲洗出来,避免国民党检查官的各种刁难。但此时出人意料地传来他已死去的消息,使他的保密计划落空。

斯诺回到北平的第三天,美联社发了一则电讯说:“斯诺已落人‘赤匪’ 之手,他利用笔记本报道他们的情况时,被捕并已枪决。”斯诺父亲在堪萨斯城读到这一消息,立即要求《堪萨斯城明星报》询问消息来源。斯诺在英国和美国的编辑也提出同样查询。当天早晨,美联社驻北平记者吉米·怀特打电话给斯诺。

过了几小时,斯诺在美国大使馆举行新闻发布会,证明他安然无恙。他讲话时借用了马克·吐温的警句说他的死讯还不成熟,也许是他人在中国内地被杀之误。他在旅行访问中很安全,红色分子待他很好。

国民党人认为斯诺的报道是个骗局。天津一张日本赞助的白俄法西斯报说:“斯诺受华尔街和莫斯科的双重补贴。”但绝大多数人对斯诺的报道采取严肃对待的态度。鲍威尔的《中国评论周报》登载斯诺和毛泽东的谈话, 很多中国人都急切阅读这条新闻。燕京大学学生请斯诺讲演,并展示所摄的相片。记者们也纷纷来访。斯诺在北京饭店的讲话震动了全体听众,他的讲话也被登载在上海的晚报上。上海的美国总领事高斯虽然认为斯诺亲共,但他相信“斯诺提供的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情况是最全面、最权威和最新的,应

该引起领事馆的充分重视,也应引起美国大使馆的高度重视。”在约翰·塞维斯的家中集合着非正式的讨论会成员,他们聆听斯诺作的报告。塞维斯边听边想:“一个新的平衡因素突然出现在中国。虽然它还不十分肯定,但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生命力。”

《伦敦每日先驱报》在以后的几周中用头版的篇幅发表斯诺的系列报道,同时配以评价和照片,报社提升斯诺为远东首席记者。美国的《纽约时报》和《纽约太阳报》为争夺独家发表斯诺的报道而争吵不休,斯诺不了解两家报纸争吵的细节,误以为他们想删节或不愿全文登载,因此他撤回了稿件。美国的《生活》是支持蒋介石的,但出人意料,杂志负责人亨利·鲁斯出 1000 美金使用斯诺拍摄的照片,连续两期用 11 页篇幅登了其中的 41 张。斯诺写的报道长文占有《亚洲》1937 年 1 期的一半篇幅。《新共和国》发表斯诺写的苏维埃中国的四部分文章。《亚美》登载斯诺和毛泽东的谈话摘要, 并急于想得到斯诺的其他文章。《星期六晚邮报》也发表了一篇文章。

埃德加·斯诺先后在中国和美国的报刊上发表了 30 多篇通讯和 70 多幅照片,把当时鲜为人知的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事迹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展现在世人面前。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光辉形象,也被斯诺栩栩如生地描述出来。

斯诺喜欢中国共产党人,他尽量以浪漫主义的想象描绘他们。在《西行漫记》里,他将读者带进生动的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中,有邓发将军的拥抱, 有跨越国民党的封锁线的不安和恐怖,有和毛泽东在窑洞中促膝交谈的夜晚。书中描述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抢渡大渡河铁索桥的英勇场面,更使读者为他们潸然泪下。为了急于使美国人能接受《西行漫记》,斯诺用美国人的形象描绘中国共产党人。这样的写法显得有点轻率,但美国人能接受。

斯诺在贯穿全书的观点中明确指出,不管他本人如何敬佩中国共产党人,不管美国人怎样看待他们,中国共产党人总是革命者。尽管如此,这本书还是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斯诺的延安之行,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人的友好交往、不仅使世界人民对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为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留下了一段佳话。

1939 年秋,斯诺又到了延安。他又见到了他的老朋友毛泽东。

他们进行了两次正式的谈话,又进行了许多次朋友式的聊天。他们谈话的范围很广,涉及到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一些对策、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一些情况,以及毛泽东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欢迎斯诺的大会上,毛泽东讲了一段很有意味的话。他说道:“民国 25 年斯先生第一个首先到陕北苏区来。这次重来边区,我们热烈欢迎他。美国是一个大民族,人民大众是反对帝国主义、同情被压迫民族解放的。斯先生是站在人民大众方面的。他是共产党的好朋友。希望经过斯先生,使中美两大民族亲密携手,帮助中国人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毛泽东通过对斯诺的欢迎和期望,表达了发展中美人民亲密友谊的愿望。

斯诺的这次访问,大概是至 1944 年前最后一位美国人对毛泽东及延安的

访问。国民党对陕北边区的严密封锁,使延安几乎又回到 1936 年前的铁桶似的状态。但共产党可通过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向外发布一些消息。这一阶段毛泽东和中共与美国的交往。还处在民间交往的阶段,但已为实现官方之间的接触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