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墓辛格拍档

1970 年 5 月下旬。

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处理当天的事务之前,站在那明亮的长方格子玻璃窗前,欣赏着窗外玫瑰园里盛开的鲜花,茂密的郁金香,清丽的葡萄风信子花⋯⋯使他胸中回响起一段乐曲的旋律。那是他今早起床时,在林肯起居室放的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唱片。音乐那明朗的情绪,稍带东方色彩而节奏活跃的主旋律此时似乎在玫瑰园里充盈弥漫。而尼克松也似乎因此而陶醉着,陷入了遐思之中。

理查德·尼克松,1913 年 1 月 9 日出生于加里弗尼亚州一个电车司机的家庭。出身寒微的尼克松完全是依靠个人奋斗而闯进美国政坛,曾先后当选为众议员、参议员、副总统。

在尼克松较早就开始的政治生涯中,他的表现并不为中国人看好。50 年代曾给艾森豪威尔总统当过 8 年的副总统。按着那时美国的政治倾向,尼克

松在一场合公开或不公开地对共产主义制度、对中国共产党都作过很激烈的指责。更使中国共产党人气愤的是,他还曾作为美国副总统去台湾作过那种“亲善性”的访问。但尼克松其人却以其特殊的品质和作为一个政治家特有的耐性和敏感,为人所称道。他于 1960 年竞选总统失败后,卧薪尝胆 8 年之

久,这才看准时机,东山再起,一举赢得 1968 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这使当时与他角逐竞争共和党候选人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败在他手下,从而也赢得了这个对手的信服。

当时亨利·基辛格是一心想帮助洛克菲勒坐上总统座椅的,一开始并个把尼克松这样身后还缺少深厚的财团背景的总统竞选人看在眼里。当记者问起基辛格对尼克松竞选总统有何看法时,基辛格只用了 4 个字来回答:“荒谬可笑。”

记者紧追不舍地再次发问道:“如果尼克松当选为美国总统,你怎么看?”

基辛格说:“那就更荒谬可笑了。”

但是,共和党人却在不久以后演出一场“荒谬可笑”的选举戏,第一轮投票结果,洛克菲勒就以 277 票对尼克松的 692 票败下阵来。

那一阵,基辛格对尼克松简直讨厌透了,甚至连电视新闻都不想看一眼, 因为不想看到电视里那个美国总统侯选人尼克松的那张脸。

但是尼克松当选总统后,却主动找上门来,要请基辛格当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这是一个不次于国务卿的重要职务。尼克松告诉基辛格,他本人一直很器重基辛格的才识和能力,曾认真地读过基辛格所著的几本书,认为在当今美国,他这样十分新鲜而富有独到见地的著述还不多,所以,他希望基辛格能到他的内阁做事。基辛格大为吃惊。他不想去给尼克松做事,为此, 基辛格去征询洛克菲勒的意见。而洛克菲勒却竭力鼓励基辛格去与尼克松共事,用出自己的满腹才学和处事能力,干出一番业绩来。基辛格在与尼克松共事以后,才觉出这位不太喜欢夸夸其谈的总统的确有他独到的见识和思维方式。尼克松善于审时度势,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战略和战术。在对华问题上, 他也是走的这样的一条路线。

尼克松这种不因循守旧、敢争天下先的独特风格,在打开对中国关系的僵局上使他赢得一片叫好声,但最后还是被那些不喜欢他的人给拉下了台。当然那是别的话题了。

毫无疑问,作为美国总统的尼克讼对中国作出和解姿态并非空穴来风、奇思怪想的结果,而是从美国全球利益的立场出发,经过深思熟虑所作出的战略大转换。这种想法源于他的竞选总统的演讲辞中。

他在选举演说中曾不止一次地说,不管是谁当选今后 4 年或 8 年的美国总统,“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假设出发:到头来必须同下一个超级大国共产党中国的领导人谈判。”

他还很明确地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将会访问中国,如果中国肯给我签证的话。我认为我们今后 8 年内将看到同中国的对话。在今后 8 年内,中国问题一定要得到解决,不然的话,它将成为悬在头上的剑。”

1969 年 1 月,在尼克松上任后对他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所作的第一道指示,就是要他“探索重新与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

1969 年 1 月,尼克松的就职演说再次向中国方面发出信息。经过毛泽东批示,尼克松对中国发出的信息,便通过《人民日报》的转载,在更大范围

内传播开来。毛泽东又委托中国的四大元帅,共同探讨调整对美战略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