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人心的安塞腰鼓

在秧歌队的过街表演当中,最让人惊叹的是北路的安塞腰鼓和南路的洛川蹩鼓。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格调古朴,主要用于欢度节日、庆祝胜利和庆祝丰收等活动,鼓手们头扎红、黄头巾,身穿黑色衣裤,或素色衣服。腰间挂一个圆柱形的红色小鼓,手执红绸飘忽的鼓槌,边击边舞,一会儿进,一会儿退,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个个龙腾虎跃。通过强烈的鼓声和刚健的舞姿, 充分体现了陕北农民憨厚、朴实、热情、开朗、坚强等豪放粗扩的性格和欢快炽热的情绪。安塞腰鼓场牌很丰富,花样变化多端,具代表性的有童子拜

观音、绵羊抵角、枣核掏心等。过街时用鼓、锣、饶钦、唢呐伴奏,鼓点雄壮有力,动作激烈,气势磅礴,扣人心弦。

安塞腰鼓是一种传统舞蹈项目,由于表演出色,屡受国家嘉奖,也使外国友人惊叹。

欣赏了安塞腰鼓,再看洛川蹩鼓。洛川蹩鼓属军事体育范围。鼓大如洗衣盆,鼓槌细而长,敲击起来声音洪亮。演员一律束胸,穿纯白纯黄底色衣服,头裹白、黄方中,背插 4 面小旗,着三角形战裙,全身衣物均用商周青铜器图案装饰。有的鼓手腰间还束一宽板皮带,上悬数颗拳头大的铜铃。显得威武、强悍。蹩鼓绑在鼓手腰间,应置高低能抵住丹田部位。由于鼓大、槌长,表演动作幅度大,要求鼓手有较好的弹跳能力。蹩鼓场地表演主要是布方阵,布各种古代作战阵形,被誉为延安独特的青铜器文化艺术。

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和宜川胸鼓被称为“延安三鼓”。

陕北腰鼓普遍流行,各地流派不同,风格各异,大体可分为文鼓和武鼓两大类。文鼓风格细腻,鼓点丰富,舞步活泼。武鼓风格粗旷,动作激烈, 气势磅礴。

早在 3000 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就有了鼓。从《易经》上记载的“鼓之舞之”,可知在两千多年前,鼓和舞关系之密切,“鼓舞”二字成了鼓舞人心的日常用语。

关于腰鼓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腰鼓是古代戍边军士报警和练兵的工具,士兵退伍后把腰鼓传播到民间,后来慢慢演变成为今日的腰鼓舞。另一种说法认为,陕北牧人最早把树根挖空成空筒,蒙上羊皮便成了腰鼓。他们先是敲击自制的腰鼓,用以调剂孤寂的放牧生活,后来又成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畜两旺的民间舞蹈的伴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