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大禹治水处

龙门,又名禹门,其形势如门阙,在韩城市北 30 公里山、陕两省交界处。相传夏禹治水,到此凿石导流。《禹贡》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故名。

龙门山石崖原有“龙门”大字,今已无存。龙门,为我国第二大河—— 黄河的咽喉,两岸高山耸峙,形如斧削,黄河奔流其间,波涛汹涌,声传十里。水过龙门,一泻千里。昔日有诗云:“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即指此。又有诗曰:“龙门屹立两山中,积水奔腾势不穷,骇浪三层滚上下, 怒涛一瞬辨西东”。实乃龙门景观的真实写照。

黄河产鲤鱼,俗语中的鲤鱼跳龙门,寓意奋斗过险滩,又指登科升迁。龙门自古为秦晋交通要冲。前秦荷坚至此,曾叹曰:“美哉,山河之固”;

隋末李渊曾率军经此破长安;明末李自成率义军由此渡河直捣幽燕,推翻了明王朝;八年抗战期间,我扼此而使日寇不敢西越雷池一步,解放战争期间, 贺龙、王震等将帅,曾率大军往来穿梭经此,为解放大西北建立了功勋。

龙门有冰桥奇迹,每年寒冬下大雪,河水结冰,“惊蛰”冰解,此时人畜可在冰桥上通行。昔有东西禹庙,其建筑宏伟,每年三月有庙会,两岸百姓云集。可惜,东西禹庙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的炮火中,仅留废虚。

千百年来,两岸交通冬季靠冰桥,平时靠木船,十分不便。解放后,先建起了铁索桥,后又筑起了公路桥和铁路桥,三桥并架,“天堑变通途”, 行人、火车、汽车往来如流。龙门不仅成为秦晋两省的交通要道,也是华北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