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

在西安市内南沿三学街的碑林,旧址为宋代的文庙,是一座园林式的大院。宋元佑五年(公元 1090 年),官府为保护《开成石经》,把它移到这里。历经元、明、清,碑石逐渐增多,形成“碑石之林”。

碑林包括文物展览室、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三部分,计有碑石珍品 2300

多件.是中国最大的石碑宝库,具有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每年来访者近百万人。

进入大门,可以看到一座四角形两层飞檐的亭子,里面竖立着著名的《石台孝经》。这是由四块石板组合成的长方形石碑,高 5.1 米,安置在三层石台上。《孝经》是宣扬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历代封建王朝十分重视。唐天宝四年(公元 745 年),唐玄宗李隆基亲自加注,并用隶书行文。

第一室陈列的《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 837 年)刻制,在

114 块石碑的两面刻有 650525 字,内容包括了几乎儒家全部经典著作,通称“十三经”,其中有《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尔雅》、

《周礼》、《孝经》等。当时刻板印刷不普遍,手抄容易出错,《开成石经》就成了读书人的范本。

第二室陈列着许多具有史料价值的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立于公元 781 年,后世才从地下发掘。此碑记叙了古代罗马景教传入中国的盛况, 石碑侧面用叙利亚文刻写了 7O 位景教人士的名字。石碑记载的史实中外史书全无记载,因此弥足珍贵。清代丹麦人荷尔漠来西安用重金偷买未遂,只好托人刻一假碑(现存伦敦)。它是研究中外关系的宝贵资料,其拓片早已辗转国外。《中尼合文陀罗尼经幢》是一种柱状石刻,有六角柱形、八角柱形和圆柱形,用中国和尼泊尔两种文字刻成,反映中尼两国佛教的交流。《不空和尚碑》反映了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史实。《明德受记碑》记载了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建立的农民政权“大顺国”,并反映了当时陕西灾后“人食人”的惨状。《曹全碑》虽是为汉代曹全树碑立传,却无情地记载了他镇压黄巾起义的事实。

第三室的石碑荟萃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手迹。秦代李斯的篆书见于《峄山碑》;汉代隶书见于《曹全碑》;东晋王羲之手书见于《大唐三藏圣教碑》, 此碑文字是后人从他的遗墨中拼集而成,人称“千金碑”。《唐多宝塔感应碑》留下了唐代颜真卿的楷书;《唐玄宗秘塔碑》留下了柳公权的楷书;《判千家字文》留下了唐代张旭的草书。另有宋代赵佶、黄庭坚,元代赵孟西安碑林 - 图1, 明代董其昌,清代皇帝的书法手迹。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的轨迹。爱好书法的人可以在馆内选购影印的碑贴。

在碑林中漫步,不仅可以欣赏优美的书法艺术,还可以看到碑石上精美的图案花纹。如清代的《关帝诗竹图碑》、明代《魁星复斗图碑》、宋代的

《唐兴庆宫图》。

石刻艺术室和游廊收集了陕西各地的石刻石雕珍品,如东汉的石兽、画象石,唐代的蹲狮、犀牛。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有四骏保留在这里。这里陈列的唐代供应石灯十分引人注目,灯分九层,无论造型还是灯案的图案, 都十分精美。日本奈良附近通往“春日神社”沿途的石灯就是仿此唐灯所造。此外,还有出土移此的东汉石刻墓门,唐代石椁。石椁阴刻的星相乐舞,仕女图,椁外浮雕彩绘文武侍从和骑龙驾凤仙人,都是历史和艺术珍品。

来到碑林,不要忘记这里还有一个高 2,5 米、重 6 吨的景云大钟。每年除夕之夜,中央电视台发出的钟声就是出自这个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