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公戏

在汉中的勉县、留坝、宁强、镇巴,安康的紫阳、镇坪等县,流行一种地方戏叫瑞公戏。

“瑞公”的意思是“带来祥瑞的男子”,实际上是当地对巫师的一种敬称。瑞公像旧时江浙一带的歌司一样,通过设坛烧香,咏经跳神,为人祀神还愿攘灾祈福。后来为了迎合民间的喜庆活动,如婚嫁、寿辰,逐渐吸收民间歌舞,由一男一女演唱,所以也叫“对对戏”。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瑞公戏已经吸收了民间艺人奏乐配唱,形成花鼓戏的风格。民国初年,瑞公戏得到很大的发展,演员由两人增加到数人,乐器增加,不仅可以演折子戏,而且还可以演大戏本,如《花田错》、《破洪州》、《丹凤阁》。

瑞公戏的演员都是业余的。闲暇时,几个人搭一个班子排练节目,农闲时在村里自演自娱,如遇节庆或受人之邀,便外出演出。瑞公戏演员多穿便装,道具也很简单,手帕、头巾、扇子是常用的道具,外出时包袱一裹就可

出行,所以也叫“包袱戏”。演出场地也很随意,俗称“地摊子”。这种简朴轻便的形式,自然很适应山区演出。

瑞公戏伴奏乐器有“大筒子”、笛子、云板、手锣、马锣、暴鼓、手鼓等,其中“大筒子”是用大竹筒绷蛇皮制成的琴弦,声音浑厚、舒展,很有特色。

瑞公戏的唱板有“一字”、“四平”、快、慢二流、跺板和滚白几种。“一字板”多表达欢乐情绪,“四子调”用来表示悲衷心绪。配乐和唱白与踏步节奏配合默契。

瑞公戏唱白均用通俗易懂的地方语言,表演活泼风趣,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一种剧种。瑞公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别的戏种的营养,文戏武戏都可演。据统计,瑞公戏有大小剧目 200 个左右,如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剧目有《十八里相送》、《吕洞宾戏杜丹》、《姚期招亲》、《刘海砍樵》、《火化纪信》、《万寿山》等。此外反映民间生活的小剧目也不少,如《卖盐鱼》、《掐蒜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