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暖夏凉的窑洞

到陕北旅游,无论是游览延安,还是游览榆林地区,抬头低头随处可见那或傍山而建、或平地而箍、或沉入地下筑成大井式院落的窑洞,一孔孔, 一排排。有的村落,地面上并不见有房舍,而地下却有若干人家,构成黄土高原一种独持的风貌。

窑洞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各省、自治区的土地上,面积约 60

万平方公里,居注人口多达 4000 万,是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

陕北的窑洞主要有 3 种:用石砌的叫石窑;用砖块砌的叫砖窑;在土崖上挖出窑洞,安上门窗而成的叫土窑。土窑有一种是在黄土断崖边,并列向里掘入,成为若干互不相通的单窑;另一种自平地掘入,先成一大平底四方阶,然后从四壁各自向里挖成若干单窑;更有自附外地面掘斜洞以通于阱中, 成为过道。窑洞上可以行人走马,可以走载重大车。古人有“车马还从屋上过”的诗句。多数窑洞深 7~8 米、宽 3.3 米、高 3.3 米。窑侗内温度在 10

℃~22℃之间,相对湿度为 30%~75%,所以,温度、湿度宜人。保温隔热, 冬暖夏凉,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又由于外界气候和大气中放射性物质对居住窑洞的人影响较小,哮喘、支气管炎、风湿和皮肤病等患病率明显减少,长期居住窑洞有益健康和长寿。窑洞还具有不占用耕地,不破坏地形地貌以及造价低廉、经久耐用等优势。

修一孔窑洞,得挑一个土质较好山坡,先剖开崖面,然后开一个竖的长方口子,挖进一两米深后,便向四边扩展,修出一个鸡蛋形的洞来。窑洞大体成形后,用宽镢刮光崖面,然后抹上泥皮,再用细石灰浆抹白。等到窑洞自然风干以后,才开窑口、安门窗,最后新窑洞落成。

一般的窑洞里,有两盘炕,分前后炕,后炕也叫掌炕。热炕头是年纪大的人的睡觉区域,娃娃则睡在前炕。条件好的人家,在同个院里修几孔窑洞, 老人住在上窑,即坐北朝南的窑洞,主人主妇和小孩住在东窑,西窑一般不住人,当作仓库堆放杂物。一般人家的院落,主体建筑是窑洞.围绕主体建筑, 修建些辅助建筑,卯垒一道照壁,修间厨房,或另挖两孔小窑洞,拴上牛马驴羊。两家人建筑之间修院墙,但院墙不很高,两个婆姨捡着豆掰着玉米就能隔着院墙对话。

延安山多,石头多,石匠也多,许多人家门楼上都安放着尺把高的守门石狮子。有的人家连拴牲口的桩子上也雕有猴儿、狮子、狗儿的形象,有的人家在窑里摆着好些拳头大的小石狮子,用来镇邪、镇纸或拴绑娃娃。至于

墙围上,窗户上的各种图案,更是绚丽多姿。

窑洞中的炕是老百姓的卧床,也是妇女做针线活、孩子温习功课和接待客人地方。临窗的空心土炕是用土坯或石板砌成的。长 3 米、宽 2 米,它连着锅灶。烧饭的时候,烟火通过炕底的火道,从墙壁直达窑顶的烟窗跑出去, 这种一举两得的取暖方法,既省柴火。又避免污染,使窑内的空气保持清洁。

窑洞内几面墙和炕围上,画了各种花卉图案。当地人叫“炕围画”。有祈望风调雨顺和庆祝丰收之类的剪纸和年画;有构图饱满的赵公元帅画像, 下边摆着用庄稼秆插成的盆景;逢年过节,在有蛋皮镶嵌画的灶台上。借着用面团蒸制的面花——稚拙的老虎、牛羊及石榴、寿桃等。就连锅台墙上, 也用油漆画了幅神龛似的图案,写上“荣华富贵”4 个字。

窑洞门上两个带弧边三角窗、中间长方窗及窗棂子上,贴着各种剪纸龙盘凤舞,日月星辰云缠雾绕,梅花、山丹丹花瓣绽开,还有那曲里拐弯不见首尾表示富贵不断头的图案等等。安塞县窑洞有云纹状和华盖般的顶花,独具特色。

在窑洞里,村民们还常举行一些活动,例如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正月初二接财神。逢年过节,在院子里扭秧歌。到子秋天,家家

户户在窑洞门口,挂上几串红辣椒,拴几个瓢葫芦,是一种别致的农家装饰。谁家年轻的媳妇生下了头胎女儿,婴儿啼哭的同时,婆婆把一根红布条挂在窑洞的门楣上。

昔日,窑洞人家满足于“白羊肚子手中红腰带”、“小米饭香来窑洞暖” 的追求;如今,延安地区 60%的农户、近 100 万人告别了昔日的土窑洞,住进了造型别致、宽敞明亮的砖、石新窑或新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