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

潼关在潼关县北,雄踞晋、豫、秦三省,有“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 之说。潼关北临涛涛黄河,南依巍巍秦岭,自古就是关中的东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描写的:“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

潼关东面山峰连接,崖绝谷深,只有一条小道通过,人行其间,可望黄河远道奔来,劈开秦晋之间的莽莽群山,南下直扑华岳。作为军事要隘的潼关,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剿灭六国的大业。此后历经战争洗礼,仍保留着基本风貌。现留关城周长 5 公里,北面与东北

以夯土为墙,外包青砖,高 16 米、宽 8 米;南与东南,顺势削成垛口,高达

30 米。除开六处门外,尚有南北两个水门。潼关东约 3 公里,有一禁沟,南

北长 15 公里。沟底因长期山水冲刷,形成约 30 米的坡道,成为潼关侧后一

条军事要道。自唐至明清,禁沟两岸夯筑土台 12 座,周长 5 公里、高 16 米。由于土台与潼关基本相连,故称“十二连城”。由于修三门峡水库,潼关的城砖被拆卸一空,但从断垣残壁处,仍可窥当时堡垒之雄姿。

登上潼关,不禁令人凭吊这座古战场。公元 211 年,曹操与马超激战潼

关,曹操以沙筑墙,用水浇灌,一夜冰冻成垒,马超兵败西逃。公元 756 年,

唐将哥舒翰统兵 20 万镇守潼关,玄宗听信杨国忠馋言,迫使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被反军安禄山打败。安禄山占据潼关西进,唐玄宗仓皇西逃。公元880 年,黄巢起义军由洛阳进发潼关,唐将田令孜率兵 10 万镇守潼关,未料起义军由禁沟潜入,夺取潼关,直捣长安。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从而安定陕甘。解放战争时期,陈庚、谢富治兵团在潼关一带打败国民党军, 开辟了豫、陕、鄂根据地。迄今,潼关许多村庄以“军”、“营”为名。

潼关令人思古,也令人抚今。陇海铁路经过这里,成为东西铁路的通衢。昔日黄河古渡口风陵渡也焕然一新,一座双层大铁桥沟通东西,常年车水马龙。风陵渡已成为新的集镇,挑担推车人来人往,一片繁忙景象。

近年来潼关发现大金矿,淘金人蜂拥而来。游客来这里未必可觅金子, 不过品尝一下有名的潼关酱菜,也不失为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