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对滞胀时期西方经济的影响
滞胀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不断积累的结果。70 年代滞胀局面的出现,正是直接由经济危机引发而来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经济危机来传导,并借助危机加以显现。显然,经济危机对西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70 年代内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周期性危机频繁,结构性危机加剧,两
① 关于这一问题将在后面的第 5 节中展开叙述。
者相互促进、交织作用,对各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可以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①70 年代两次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进程及其特点。1973—1975 年经济危机,是在各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进入尾声之后爆发的,是战后继 1957—
1958 年危机之后的又一次较为深刻的危机。这次危机持续时间达 15 个月左右,危机期间各国的工业生产下降幅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项经济指标的恶化程度,均超过以往历次危机。特别是以这次危机期间物价的急剧上涨和危机之后生产停滞为开端,拉开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滞胀的序幕。随后的1979—1982 年危机,是在西方各国经济处于滞胀困境的条件下爆发的。是生产能力的有限增长与萎缩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尖锐矛盾的反映。1979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使这次经济危机程度加深。经济危机首先于 1979 年 4 月
在美国爆发,随后英国和日本相继陷入了经济危机。在 1980 年前后多数欧
洲国家也发生了经济危机。直到 1982 年 11 月美国先行走出危机谷底,才带
动其他国家经济先后回升。整个危机持续约 3 年之久。这次危机不论在持续
的时间上,还是企业、银行的倒闭数量和失业人数上都是 30 年代大危机以
来未曾出现的。并且危机期间国际贸易量持续下降,下降幅度超过 70 年代初的危机。危机的打击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更加恶化。
尽管上述两次经济危机是战后至今较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其对经济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强,但是作为战后有代表性的经济危机,与战前时期的经济危机相比,不仅出现了滞胀的新特点,而且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减弱,经济周期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这很大程度上是由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等因素所决定的。当然,经济周期的收缩机制和扩张机制所受到的这种干扰,也使经济危机作为一种恢复经济平衡的强制性调节手段的作用减弱,而不利于经济发展。
②70 年代结构性危机的深化及其原因。除了周期性危机以外,70 年代还有深刻的结构性危机。这是由各部门、各领域、各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所引起的危机,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现象。与周期性危机不同,结构性危机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长期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方面、多层次性。70 年代以来,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大批传统工业部门衰落,生产停滞, 大量失业,就是一种由产业结构失衡引起的结构性危机;在各国普遍存在的长期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也是一种结构性危机,它们分别是由于货币供应量与商品流通实际需要量之间的失衡以及信用规模与社会再生产规模比例失调所引起的。世界经济领域由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导致了美元危机乃至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和贸易战日趋升级等等,都是结构性危机深化的表现。总之,这些由非周期性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危机,表现形式有很大不同,它们发生在诸多层次和领域中,阻碍着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正常运行,构成 7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结构性危机与周期性危机交织作用,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更大的破坏性。
如在结构性危机作用的情况下,周期性危机拖延的时间较长,危机过后生产回升乏力。两者相互作用是资本主义世界滞胀局面长达 10 年之久的重要因素。同时,结构性危机本身也隐含着摆脱危机的因素。由于这种危机是由经济结构失衡引起的,通过适当的政策手段加以干预和协调,创造新的平衡条件,结构性危机不是不可以消除的。结构性危机是得到扼制,还是继续深化, 通常取决于各国所采取的干预政策以及各部门的结构变化和各国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