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国际贸易开始的历史很早,它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形成发展,曾对这种生产方式的建立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19 世初,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的国际贸易体系即已基本形成,后直到 20 世纪初是国际贸易快速发展时期,
有更多的国家参或被卷入到国际商品交换中来。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 30 年代危机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国际贸易的继续扩大和发展。第二次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86 年 1948 年相比,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增长了 36 倍和 38 倍,同国际贸易额已逾 20000 亿美元。尽管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产生波动,但国际贸易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始终是其发展的总趋势,它具体表现在国际贸易量的空增长和国际贸易结构的深刻变化上。
①国际贸易始终以快于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贸易虽有较快发展,但通常其发展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例如,1870
—1900 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和生产增长率分别为 3.2%和 3.7%,1900— 1913 年两项指标分别为 3.8%和 4.2%,1913—1929 年分别为 1.8%和 2.7
%。①战后情况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50 年代、60 年代和 70 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率比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 2.2、1.5 和 7.8 个百分点。②进入 80 年代后贸易增长速度大大放慢,但其增长速度仍快于整个经济的增长。①尽管国际贸易在战后的发展过程中受经济形势的影响也有波动,例如就资本主义世界而言,1948—1973 年是其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时期,此后由于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有升有降,从总体上说开始放慢,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的趋势。但对外贸易的发展仍然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其发展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许多关于世界经济的著作都谈到战后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原因,战后世界工业生产的加速增长是贸易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展开是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它包括深层次的国际分工形式的形成,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战略所带动的国际商品流量的增加。科技革命带来的大量新产品开发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此外,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干预,国际组织的协调活动和区域性共同市场的促进
① 见 W.W.罗斯托:《世界经济的历史与展望》,1978 年,第 37 页;联合国贸 发会议:《国际贸易与发展统计手册》,1972 年,第 43 页。
② 据《国际贸易与发展统计手册》1985 年,附册数字计算。
① 如 1983—1987 年,资本主义世界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仍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1.0 个百分点。
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
②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商品交往活动,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国际贸易主体的增多,是战后国际贸易向广度扩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表现在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进一步普遍化和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上。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发达国家经过 60、70 年代对外贸易的普遍发展,在贸易格局上打破了一国高度垄断的局面。例如美国在发达国家出口中所占比重,由战后初期的 1/3 下降到 80 年代中期的不足1/5,前联邦德国和日本则作为贸易大国迅速崛起,前者在 80 年代后期的出口额超过了美国;后者在发达国家出口中所占比重已接近 15%。此外,主要贸易大国在国际贸易中份额的降低,也反映了贸易主体数量的不断增多。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对外贸易性质的转变和为发展民族经济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努力,其对外贸易取得了较快增长,1950—1986 年贸易进出口额分别增长了近 25 倍和 23 倍,①是前所未有的。
尽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在战后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过程,但积极参与国际商品交换已是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外贸易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各国对国际贸易活动的积极参与,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已占较大比重的发达国家战后这一比重进一步提高,例如英、法、德、意等大国到 80 年代初贸易进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 1/5—1/4, 而比利时、荷兰等小国已达 5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如拉美、东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其对外贸易都在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如韩国、巴西和泰国进出口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由 1970 年的 16.4%、5.7%和 15.4%上升到 1985 年的 29%、11.4%和 21%。
③国际贸易的部门结构和商品结构不断向专业化、高级化方向发展。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更深刻地反映在其结构的变化上。首先,是商品结构的变化,战前到战后初期,在国际贸易中占主要地位的始终是初级产品,从 1954
年开始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此后这一比重不断增长,到 80 年代中期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达到 60%。其中机器设备和化工产品增长最快,例如 1958—1979 年,机器设备和化工产品的出口占世界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由 19.9%和 5.5%增加到 27%和 7.9%。而同期在初级产品中原料的比重降幅最大,其次是食品,它们分别由 14.8%和 19.9%下降到 7.2%和 10.4%。①国际交换中商品结构向高级化趋势的这种转变,显然是由战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趋势所导致的。在发达国家中,制造业始终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得到改造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已实现了工业结构的
① 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贸易统计附册,1982 年;《贸易方向 统计年鉴》,1987 年。
① 联合国:《世界统计年鉴》1974、1979—80 年。
转变。这一切都为工业制成品的国际流动提供了条件。当然在这种商品结构变化趋势中,不同商品的发展趋势是不平衡的。其次,是国际贸易部门结构的变化。即商品交换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同类产品的国际交换日益扩大。据统计。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同类产品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1959 年为 36%,1967 年就上升到 48%。②这种变化是国际范围内的生产部门内部专业化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例如最终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把同类产品中不同型号的产品按比较优势的原则日益集中到不同国家生产,同时中间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又把同类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或不同生产工序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从而通过同类产品的国际交换实现生产过程的合理组织。这一过程通常是由跨国公司的活动进行的。
④在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中,贸易的对象结构日益呈现多方面的变化。首先,伴随国际贸易的普遍发展,一国对外贸易的对象国不断增多,出现贸易对象多边化的局面。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这种情况特别明显。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在国际贸易领域受制于人的不利地位,更是把实现贸易对象多边化作为一种积极手段。其次,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日益为中间产品的贸易交换所占据,以同类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和最终产品组装为内容的回转型贸易发展迅速。再次,技术贸易蓬勃兴起,目前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最活跃的部分。它是通过商业渠道进行的技术转让,包括转让专利、商标等各种形式的工业产权,提供专有技术和工程设计、设备安装等技术服务,以及安排工业和技术合作等内容。技术贸易在战前就已出现,战后特别是 50 年代中期以来发展迅速,以致成为国际贸易的一项重要内容。1964—1970 年世界技术贸易额年均增长率达 16.5%,高于商品贸易年均增长率 5.9 个百分点。70 年代这一增长速度仍高达 12%。1964 年世界技术贸易总额为 27 亿美元,1974 年增加到 110 亿美元,1979 年,仅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前联邦德国 5 国的贸
易总额就达 150 亿美元左右。①这是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技领域国际分工的加强和各国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结果。目前,技术贸易仍然主要在发达国家间进行,其比重约占技术贸易总额的 80%。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约为10%,前苏联东欧国家亦占 10%。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