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组织的广泛发展
战后,各种类型国际组织的广泛建立和发展,是以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中相互依赖的加深为基础的。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协调对各国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性,提出了建立经常性的国际协调机构的要求,国家垄断调节的不断加强和完善,也为国际协调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各种国际组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战后,为尽快摆脱战争的影响,恢复和发展经济,进而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领域建立起正常的秩序,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国际协调机构。这一时期以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组织的建立为标志,国际组织的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伴随国际经济交往的不断拓展和经济生活国际化趋势的发展,60 年代以后国际组织取得了更快的发展,到 70
年代中期,政府间的国际机构就达 300 多个。其中尤以专门化的国际机构发展迅速,它们主要是通过从现有国际组织中独立出来,以及通过国际会议或政府的倡议和协商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的发展也表现在它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参加国际组织的国家越来越多上。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改变了原来怀有戒心,保持距离的做法,争取进入到国际组织中去,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前苏联东欧国家也对参加各种国际组织表现出日益积极的态度。国际组织的发展还表现在它在国际经济生活中所起作用的经常化上。这一时期,有越来越多的问题交由相应的国际组织协调和处理,同时,国际组织的活动已越来越深地嵌入到各国经济的正常运行过程中。事实说明,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扩大以及在国际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增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战后国际组织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是这些组织本身的性质、内部结构,以及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仍以主要的国际组
织为例。例如联合国,是在第二次大战反法西斯同盟胜利的基础上,由主权国家自愿联合组成的国际组织。但在它最初成立时,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想凭借实力,将其变成自己的霸权工具和发号施令的场所。5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一批又一批新独立的国家加入联合国,其内部坚持遵循联合国宪章规定的目标,维持和平与安全,发展平等、自决为基础的友好与合作的力量不断增强,从而使联合国在推进各国的经济与社会进步、维持和平与发展方面,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至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最初主要是按照美国的意志拟定和设立的。美国由此建立起体现自己霸权地位的国际经济秩序。因此它们存在着弊端和局限性是必然的。但是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力量的上升,美国实力的相对衰弱,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不断斗争,这种状况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同时三大机构也有了自身的发展或变化。例如 60 年代中期以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活动目标,由侧重于发达国家间的关税减让,发展到非关税限制,以及增加了稳定商品价格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等内容,其贸易协调对象和协调内容有所扩大。而其主持的多边贸易谈判却常常是迟迟未决,最近的乌拉圭回合竟拖延 7 年之久。这除表明作为主要缔约国的发达国家之间矛盾的尖锐,同时也暴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解决争端机制方面的缺陷。于是,经过乌拉圭回合的谈判,117 个参加方在 1993 年 11 月达成了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草案,将要诞生的新的世界贸易组织将明显扩大其在国际贸易领域里的管理与协调范围,完善已有的争端解决机制和建立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并且决定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联系,共同发挥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管理与协调作用。同时,新的组织作为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机构,对其所有成员国都具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①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虽然是战后初期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产物,在较长一段时期里起着维护美元的中心货币地位及固定汇率制的作用。而作为经济生活国际化条件下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协调机构,两者也在运行中不断得到发展。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并未使其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管理和协调作用减弱。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的职能,由原来的仅仅着眼于稳定汇率体系,逐步发展到对其会员国的货币、财政乃至经济政策进行监督和指导。特别是 1982 年发展中国家普遍陷入债务危机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成为担当国际协调、安排债务资本化及其减免的核心机构。从 60 年代美元
危机开始的国际金融领域的一系列动荡,以及 70 年代以来的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正说明了在这一领域实行国际协调的必要性。只是建立一个更公正的、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办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