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①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 294—295 页。

②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 294—295 页。

①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 294—295 页。

从 1953 年起,中国开始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1953 年 7 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这也为中国转向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 1952 年底,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该总路线载入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正是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进行的,而由中共中央主持拟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则成为全国人民为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而奋斗的带有决定意义的纲领。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周恩来、陈云主持,从 1951 年春开始进

行。到 1954 年 9 月基本定案。1955 年 3 月经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于同年 7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实际上,第一个五年计划在编制过程中已开始执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 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中国的国民经济仍然十分落后。1952 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 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 35.5%。中国机械工业基本上只能从事修配,有一些工业门类,如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还属于空白。1952 年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

2.37 公斤,印度为 4 公斤(为 1950 年数字,下同),美国为 538.3 公斤; 发电量中国为 2.76 度,印度为 10.9 度,美国为 2949 度。因此,为了改变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极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也就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 156 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 694 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与此相适应,在投资方面也突出了重工业。计划规定,五年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是

427.4 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为 248.5 亿元,占 58.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又占 88.8%。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和文化教育等事业。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农林水利部门的投资占 7.6%,运输邮电部门的投资占 19.2%,银行贸易部门的

投资占 3%,文化教育部门的投资为 7.2%。

第一个五年计划还规定了经济增长速度等重要经济指标。计划规定,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 8.6%,其中工业为 14.7%,重工业为 17.8

%,农业为 4.3%;五年内职工平均工资增长 33%,农村购买力提高 1 倍。到 1956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大都提前完成了,而到

1957 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了,从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首先,基本建设投资超额完成,大大增强中国的生产能力。在五年中, 国家对经济和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 493 亿元,超过计划的 15.3%, 加上企业和地方自筹资金,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投资总额达到 588.47 亿元。

施工的工业建设项目有 1 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 921 个,比计划规定的项

目数增加 227 个,有 595 个大中型项目全部建成并投入生产。苏联帮助设计

的 156 个重要建设项目,到 1957 年底,有 135 个已经施工建设,有 68 个已

经全部建成或部分建成投入生产。①新增固定资产 492 亿元,相当于 1952 年

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的 1.9 倍。在这期间,中国有了第一个飞机制造厂

并试制成功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有了第一个年产 3 万辆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厂,有了第一个电子管厂北京电子管厂。

其次,中国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1.9

%,其中工业增长 18%,农业增长 4.5%;轻工业增长 12.9%,重工业增长25.4%。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43.1%提高到 1957 年

的 56.7%。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35.5%上升到 45

%,①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状况有所改变。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获得大幅度的增长,如 1957 年钢产量达到 535 万吨,比 1952 年增长 296%,为建

国前最高年产量的 5.8 倍;发电量达到 193.4 亿度,比 1952 年增长 166%,

为建国前最高年发电量的 3.2 倍。“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

远超过了旧中国的 100 年。

再次,物价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有较大的改善。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 以 1952 年为 100,1957 年为 142.8,达到每人每年 637 元。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 1957 达到 102 元,比 1952 年的 76 元提高三分之一强,其中职工平

均消费水平由 148 元提高到 205 元,提高了 38.5%,农民由 62 元提高到 79 元,提高了 27.4%。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