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危机时期

苏联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在经历了五六十年代高速增长之后,从 70 年

代开始,经济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进入 90 年代后,这些国家的经济都陷入危机之中。

苏联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从 50 年代年平均的 10.25%下降到 60 年代的7.2%之后,70 年代又下降至 5%,在 80 年代后经济发展更为缓慢,使苏联经济从停滞、危机前的状态进一步演变成危机。从 50 年代以来几个五年计划年平均增长速度看,1951—1955 年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 11.4%、10.8%和 13.1%;1956—1960 年三者分别

① 根据《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有关年份的资料计算。

为 9.1%、9.1%和 10.4%;1961—1965 年三者分别为 6.5%、6.5%和 8.6

%;1966—1970 年三者分别为 7.8%、7.4%和 8.5%;1971—1975 年三者分别为 5.7%、6.3%和 7.4%;1976—1980 年三者分别为 4.3%、4.2%和4.4%;1981—1985 年三者分别为 3.2%、3.3%和 3.6%;1986—1990 年三者分别为 1.3%、1.8%和 2.5%。1990 年苏联经济出现自战后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4%、-2%和-1.2%。到 1991 年,即苏联存在的最后一年,经济负增长的幅度更大,三项指标分别为-15%、-17%和- 7.8%。①。

与苏联一样,东欧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 60 年代后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在 50 年代,东欧各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 8—9%,1960—1980 年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 5—6%,1985 年经济增长速度只有 2—3%,其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均为负增长。从几个五年计划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看,1971—1975 年东欧各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6.3%,1976— 1980 年为 4.1%,1981—1985 年进一步下降到 3.1%。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随着东欧形势急剧的变化,东欧各国也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1990 年, 波兰的国民收入下降 13%,工业生产下降 23%;匈牙利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6%,工业生产下降 8.5%,农业生产下降 6.4%;捷克斯洛伐克国民生产总值下降 3.2%,国民收入下降 3.1%;罗马尼亚国民生产总值下降 10.2%, 工业产值下降 19.8%,农业产值下降 3%;保加利亚国民生产总值下降 10.7

%,工业产值下降 13%;南斯拉夫社会产值下降 7.6%,其中工业产值下降10.9%,农业产值下降 7%。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曾居于优势地位, 从一个重要方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然而,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下降并出现大幅度的负增长,苏联东欧各国的速度优势在 80 年代之后也就不再存在,其增长速度甚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苏美两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较,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苏美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比较

(对上年增减%)

1981 —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苏联

3.7

3.3

2.9

5.5

3.0

-2.0

美国

2.8

3.2

3.5

4.5

2.8

0.9

资料来源:《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 1989 年;[苏]《经济与生活》

1991 年第 5 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经济指标》 1991 年 11 月。

① 参见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94 页表 1。

苏联东欧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下降并最终陷入经济危机之中,这不是偶然的。长期以来,苏联东欧国家都是通过粗放的经营方式,即通过增加新的生产要素投入,扩大生产场所实现经济增长的。这些国家的经济体制也是按照这种要求建立起来的。这种粗放经营方式以及体现其特点的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期内,还能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在 60 年代末之后,苏联东欧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因素逐渐枯竭。这表现在诸如劳动力紧张、资金短缺,自然资源开采条件恶化或原材料及能源严重不足等方面。尽管苏联东欧各国在 70 年代后先后提出要变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经营,

但成效不大,难以扭转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再加上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社会制度在转变过程中政治斗争和动乱对经济的严重冲击,这些国家出现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