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国际化为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
战后,科技革命的开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社会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社会再生产的国际依赖性明显加强,从而大大促进经济生活的国际化。战后,经济生活国际化,为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培植了适宜的土壤,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生产社会化越出国界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就会产生。因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首先,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杠杆,促进了以发达国家为主
体的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经济结构上趋近的各种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生活国际化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杠杆,主要是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科技的开发应用和传播。前面分析已经指出,战后国际贸易的绝大部分都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如 1965—1985 年间,发达国家间的出口贸易一直在其出口贸易总额的 70%以上,①因此,贸易上的经常联系最早从外部把发达国家经济联结在一起。国际直接投资向发达国家的倾斜比国际贸易发展更快。1989 年,在占世界总投资 99%的发达国家投资中,有 89.8%投向发达国家,进而使这类国家不仅是从事对外投资的主体,同时也成为吸收对外投资的主体。直接投资从生产过程内部把发达国家经济更进一步地联结起来。科学技
① 见《统计月报》1983 年 2 期,1986 年 2 期和 1987 年 5 期。
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传播更是高度集中于发达国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3 年出版的《科学与技术统计》提供的资料,1970 和 1980 年在世界科学家、工程师总数以及研究开发总费用中,发达国家(此项统计包括了前苏联) 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92.1%和 89.4%,97.7%和 94%。②由于科技代表着一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实力,科技在发达国家的集中和传播,使发达国家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保持强大的发展优势。因此,科学技术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现实与未来的发展方面把发达国家经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此外,在发展中国家以及资本主义体系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间,由于经济上自主发展的需要,以及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和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各自也都逐步形成了在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上大体相近的经济体系。只不过由于其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程度不同,各经济体系内部的经济联系与相互依赖关系处于不同的发展层次上,因而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水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