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分期

从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看,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①经济恢复与调整阶段(战后初期至 50 年代初)。如前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破坏,欧亚非几个大陆的国家在战后普遍面临经济恢复的繁重任务。战场所在的参战国,特别是战败的帝国主义大国经济恢复的任务更为艰巨。有些国家难以光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经济恢复的任务。

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恢复的任务是在美国的帮助下完成的。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援助主要是通过“马歇尔计划”进行的。当时西欧有 16 个国家接受

了“马歇尔计划”。到 50 年代头三年,即 1950—1952 年间,西欧国家的工业生产先后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美国对日本也实行了援助和扶植政策。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工矿业和农林水产业生产在 1951 年(其中农业生产是

在 1952 年)、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在 1954 年均已恢复到了战前水平。美国经济虽然没有遭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没有经济恢复的任

务,但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几年中(1938—1944 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近两倍,这主要是军工生产的增长。因而,战争结束后,美国面临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的调整任务。经济的调整曾导致 1945 年和 1946 年工

业生产的下降,直到 1950 年才恢复到战时的最高水平。

战后,发展中国家也为恢复和发展民族经济而努力。到 50 年代中期, 多数已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已恢复或超过战前的水平。

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战后恢复经济的任务也极其艰巨,其中苏联还有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的调整问题。40 年代末和 50 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已先后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由于 10 多年战争的破坏,农业生产大约下降 25

%,轻工业生产大约下降 30%,重工业生产大约下降 70%。①经过三年恢复时期,国民经济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有较大的发展,从而为 1953 年开始

① 《世界经济》,1994 年第 4 期。

① 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31 页。

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50 年代初至 70 年代初)。战后初期各国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世界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

在经过了战后经济恢复和调整阶段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了一个持续约 20 年的高速增长阶段。在 1951—1970 年的 20 年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每年平均的经济增长率为 5.3%,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 20 年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每年平均的增长率仅为 2.3%。1953—1973 年,日本和联邦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高达 9.8%和 5.9%。工业增长速度方面更为突出,1956—1973 年,日本工业生产增长了 8.6 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13.6%。同期联邦德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也高达 8%以上。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有一个较长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这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首先,战后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50

年代初至 70 年代初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估计,在五六十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有 80%是依靠劳动生产率取得的,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依靠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取得的。其次,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一段时间中能获得较快的发展,与其在生产关系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有密切的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而迅速的发展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最重要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宏观调节,为经济的较快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再次,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和生效等, 使国际经济领域结束了战前的分裂和混乱的局面,推动了贸易的自由化和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一段时间里获得迅速发展,还与发展中国家提供廉价的石油和原料有关。在五六十年代,每桶石油的价格只有 1—3 美元。

60 年代初至 1973 年,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50 年代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4.5%,1960 年至 1973 年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6.3%。发展中国家经济在这一时期之所以获得较快的发展, 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有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和劳务要求大量增加,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根据国内和国际条件的变化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 50—60 年代,特别是 50 年代中,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获得高速的增长,其增长速度一般都高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50 年代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0.3%,60 年代为 7.2%。1950—1960 年,苏联东欧 9 国的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8.9%,工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2.3

%。五六十年代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发展之所以成为战后最快的时期,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粗放经营的因素实现的,而这些粗放经

营的因素当时在苏东国家中仍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还能发挥较为有效的作用,有助于动员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到一定的目标上;1949 年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在加强苏联东欧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在五六十年代,特别是“一五”计划时期和 1963—1965 年期间, 国民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一五”计划(1953—1957 年)时期,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8.9%和 11.3%,1963—1965 年期间上述两个指标分别为 14.7%和 15. 5%。①“一五”计划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能坚持实事求是,计划指标比较切实可行; 在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于 1956 年基本完成,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此外,

在经济建设方面,有 156 个重点建设项目得到苏联的帮助。至于 1963—1965 年期间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克服多年来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结果。

③70 年代初至 80 年代初经济低速发展的阶段。进入 70 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宣告结束,开始处于经济增长缓慢与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状态之中。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其中包括:国际金融体系在 70 年代初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终于瓦解;发展中国家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廉价而稳定的能源与原料来源难以保证;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膨胀性的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1973—1975 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次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16 个月,下降幅度为 15.1%。日本的工业生产也下降了 16 个月,下

降幅度为 19.3%。在西欧国家中,英国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最长,长达 27 个月,工业生产降幅为 9.8%。在此次危机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经济增长缓慢,而且通货膨胀更为严重。根据世界银行 1985 年《世界发展报告》的资料,1965—1973 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 4.7%, 1973—1982 年则下降为 2. 4%。在五六十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物价上涨率每年平均约为 1—3%,进入 70 年代后,消费物价急剧上涨。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 7 国平均的消费物价年上涨率从 1973 年的 7.6%,提高到 1980 年的 12.3%。

在 70 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滞胀”困境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1973—1980 年,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5.5%,在这一阶段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之所以仍然发展较快,原因在于进入 70 年代后,属于石油输出国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收入剧增,这些国家把大量资金投入诸如石油化工、金属等资本密集工

① 国家统计局编:《光辉的三十五年(1949—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年版,第 8、14 页。

业部门,从而推动工业较快发展;属于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因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而导致石油费用大量增加,与此同时,出口也随之急剧减少,使国际收支情况迅速恶化。当时由于国际资金充裕,利率较低,属于石油进口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从国际商业银行借款以及扩大出口等办法,维持了经济的增长。

进入 70 年代后,苏联东欧各国也进入经济低速增长的阶段。苏联国民

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在 50 年代和 60 年代分别为 10.25%和 7.2%,而 70 年代仅为 5%。东欧各国在 50 年代的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 8—9%,在 70 年代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1971—1975 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 6.3%,1976

—1980 年仅为 4.1%。苏联东欧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在 70 年代后呈现下降的趋势并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苏联东欧各国经济的增长是通过粗放经营的方式实现的,然而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这些国家粗放经营的因素已逐渐枯竭;与这种粗放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更为明显,已从过去促进生产的发展变为阻碍生产的发展,当时所进行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触动这种经济体制。

与“一五”计划时期和 1963—1965 年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相比,70 年代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较大的下降。1971—1975 年,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5.5%,1976—1980 年为 6%。上述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与 1963

—1965 年的 14.7%相比下降了一半。①70 年代上半期,中国仍处在“文化大革命”之中,“文化大革命”本身及其“左”倾的指导思想对经济建设的干扰和冲击是巨大的,必然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70 年代下半期,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升。这是因为,1976 年 10 月,中国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经济建设成为全党和全国的中心任务,国民经济逐步转向正常发展的轨道。

④80 年代初以来经济缓慢而不稳定的增长阶段。从 1982 年底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摆脱在 1979—1982 年期间所发生的经济危机,经济开始回升。1983—1991 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 3.2%,与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5.3%相比,还是缓慢的。股市的急剧涨落、汇率的频繁波动以及利率的忽高忽低等,反映了这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稳定性的进一步加剧。这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而不稳定的特点是由其战后经济发展过程积累的矛盾所决定的。一方面,是自80 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严重不平衡,这反映在:美国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财政赤字和对外贸易赤字长期居高不下,两大赤字使美国从 1985 年年中开始就从净债权国变成了净债务国,为解双赤字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

① 国家统计局编:《光辉的三十五年(1949—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4 页。

不利的影响;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特别是外贸关系严重失衡,贸易摩擦加剧,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减慢,也影响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发生了严重的失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 80 年代之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也趋于缓慢。其增长速度在 70 年代后半期已下降到年平均增长 5.5%,1981—1985 年又进一步下降到 1.8%。发展中国家在 1979—1982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遭到了严重的打击。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减缓、初级产品价格下降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困难很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率的大幅度提高,使发展中国家在偿还国际债务本息方面发生了危机。因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陷入严重困境。但是亚洲的韩国、新加坡、我国台湾和香港,在这个时期的经济仍然持续高速增长,80 年代经济增长速度虽有下降,也仍达到 6. 3%。

在 80 年代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更为缓慢。1981—1985 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仅为 3.2%和 3.3%, 1986—1990 年又进一步分别下降为 1.3%和 1.8%。1981—1985 年,东欧各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 3.1%。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苏联和东欧各国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已丧失了以往的优势。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随着苏联和东欧各国形势的剧变,其国民经济均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每况愈下,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增长缓慢到经济大幅度的绝对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造成 70 年代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那些主客观因素之外,其主要原因是苏联东欧剧变前原有的执政党实行所谓的政治体制改革,造成社会动乱;苏联东欧剧变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并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在 80 年代后整个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增长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却仍然持续高速增长。1980—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 9%,是 80 年代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的 3 倍。1992 年和 1993 年,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分别高达 12.8%和 13.4%。中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高速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