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调整与调整时期各国经济的主要特点

70 年代的滞胀和 80 年代内外部所面临的各种结构性问题,迫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广泛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以求克服困难,并借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80 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加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朝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方向发展的。其调整大体上沿两条途径进行。一条途径是投入资金和人力,迅速加快高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这一时期,高技术产业在西方 7 国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平均已在 1/3 以上,其中最高的美国已达 40%,最低的加拿大也达到了 23%。②另一途径是将一些传统产业,相对衰落的部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使许多发达国家甩掉了产业结构落后的沉重包袱,顺利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接受转移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在经济政策方面进行

② 参见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① 《世界经济》,1993 年第 3 期。

② 参见[苏联]《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1985 年 8 月。

了调整。其调整的基本内容都是试图转换经济理论,改变国家经济干预的内容和侧重点。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所造成的结构性失衡和结构性障碍,使不少国家转向货币学派、供应学派的政策主张,普遍实行减税,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政府干预和实行私有化等。在金融政策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调整是以制止严重的通货膨胀为目标,实行紧缩银根的做法, 收到一定成效。在财政政策方面,各国政府实行紧缩财政开支,以减少甚至消灭财政赤字,但在这方面收效甚微。

调整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各有特点。仍然是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的美国,这一时期实行里根经济政策,①通过货币紧缩和高汇率、高利率控制了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率从 1980 年的 13.5%下降到 1986 年的 1.1%, 随后虽有回升,但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如 1983—1988 年的消费物价上涨率年平均为 3.5%。同时,美国政府依然靠扩大财政赤字和实行信用膨胀的办法刺激经济发展,从而维持了较长时期的经济回升,并实现了年平均3.9%的经济增长(1983—1988 年)。美国因而摆脱了滞胀困境。但是,里根政策也为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的严重后果。据统计,里根两届任期内累计财政赤字为 16673 亿美元,是前历届总统累计预算

赤字的 1.8 倍。②外贸赤字 1988 年为 1373 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

2.9%。巨大的双赤字酿成严重的债务经济,不仅使美国在 1985 年由债权国沦为最大的债务国,而且时至今日始终是影响美国经济摆脱低速而不稳定局面的主要因素。

日本在这一时期里经济波动较大。1982 年以来,日本经济先是继续以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速度增长,在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伴随长期资本输出的急剧扩大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日本确立起资产大国和债权大国的地位。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如 1982

—1987 年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为 4%。1987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美国, 在西方 7 国中的排列,由 1980 年的第 6 位跃升为首位。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进一步加强,使日本工业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工业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在1985 年超过了西德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①随着贸易收支顺差的扩大,1983

年起日本成为长期资本输出国,1984 年日本年度对外直接投资额已居世界 6 大对外直接投资国首位。②1987 年底和 1988 年底,日本的国民资产和对外净资产额已居世界第 1 位。但是,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股票和房地产热不断

① 里根上台后,在 1981 年 2 月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减少政府开支(不包括军费)和财政赤字,大规模减税和减少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以及严格控制货币供应,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计划后来虽已走样,但开头的几年乃是里根经济政策的基调。

② 《世界经济》1988 年第 8 期。

① 联合国《统计月报》1988 年 3 月号。

② 6 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为美国、英国、日本、西德、加拿大、荷兰。

升温,价格高腾远超过经济的实际水平,加之银行业的介入,信用过度膨胀, 从而形成了严重的“泡沫经济”。随着 90 年代以来股票房地产的价格下跌, 显示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遭到极为沉重的打击,加上严重的对外摩擦,1993 年日本经济陷入了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

西欧在新的经济时期中仍然发展缓慢。80 年代初的危机过后,欧共体国家经历了很长的萧条复苏期,经济高涨开始迟缓,势头弱。在新一轮的科技进步,产业结构高级化方面进展也相对迟缓。虽然这一时期经济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的增长上都相对缓慢。1980—1987 年, 欧共体国家上述两种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只有 1.6%和 0.8%。当然,各国的发展速度不同,这一时期增长较快的英国达到了 3.5%,在英、德、法、意四大国中,发展最慢的法国,还不足 2%。①不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西欧各国都进行了经济调整的努力,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它们通过财政整顿和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明显的成绩是大大压低了通货膨胀率。同时,为提高竞争能力它们改善经济结构,促进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且实施多项措施改善企业经营条件,甚至大规模实行了企业私有化。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还是欧共体各国加强了协调与合作,1985 年其发展出现了新势头,即提出 1992 年建成统一的欧洲大市场的目标,以及计划在本世纪末以前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和欧洲中央银行。1993 年欧洲大市场如期成立,反映后者目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尽管实现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路程还长。但这反映了西欧国家期望通过联合的途径增强实力,克服困境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