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过程中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美国的地位下降, 其他国家与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经济格局也由美国独霸转为美、日和西欧三足鼎立,相互竞争。进入滞胀阶段后,随着矛盾的加深,各国经济发生滞胀的程度不同,发展不平衡有了新的变化。首先,各国经济陷入滞胀的时间并不完全相同,受滞胀的影响也不相同。如美国的滞胀就早于日本和西德等国家,在 1969 年侵越战争中经济危机爆发之际,其经济就开始向滞胀阶段
转变。日本等国虽然在进入 70 年代后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滞胀局
面还是在 70 年代前半期的危机过后才真正出现。其次这一时期各国经济滞胀的发展程度不同,经济发展遭受的打击程度也不相同。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前一时期发展迅速的西欧国家,这时的滞胀程度甚于美国。除了高失业和高物价之外,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和工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已不及美国。并且在对外贸易领域,最畅销的几类工业品出口所占的世界市场份额都呈下降趋势。这期间,欧共体于 1973 年和 1981 年两度扩大成员国数
量,并在 1979 年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共同体的努力虽然起了一些作用, 但滞胀困境并未有实质性改变。而与西欧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虽然同是进入滞胀局面,但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却依然明显高于西欧和其他国家,在整个 70 年代保持了近 5%的年均增长速度。70 年代上半期的危机过后,失业率虽有所上升,但一直在 3%以下,1973—1982 年间的平均失业率为 2%。因此,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实力继续增强。1982 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10828 亿美元,是除美国之外的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
总值的 1.6 倍至 3.7 倍。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西德,在西方 7 国中跃
居第 2 位。同时,日本的汽车产量、机床产值上升为世界之首,对外投资急剧增加。显然,经过滞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力量对比进一步发生变化。以出口贸易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为例,1982 年,美国、日本和欧共体 9 国的出口占世界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从 1970 年的 13.6%、6.2%和35.9%变为 11.9%、7. 8%和 28.8%。在美国地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的同时,西欧经济呈现相对衰落,日本的地位则进一步上升。伴随这种不平衡发展而来的,自然是美国、西欧等国家与日本经济、贸易摩擦的加深。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