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计划和“七五”计划的完成
“六五”计划和“七五”计划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所实施的两个五年计划,这两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六五”计划(1981—1985 年)由于制订切合实际,经过前几年的经济
① 参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① 参见十二届中央委员会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 14—15 页。
调整,有较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到 1985 年底计划全面和超额完成。与“五五”计划相比,“六五” 计划执行的结果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经济高速增长。1985 年同 1980 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由 7707 亿元增
加到 13335 亿元,按 1980 年不变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 11%;国民生产
总值由 4470 亿元增加到 8568 亿元,按 1980 年不变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加 10%,超过原计划每年增长 4—5%的速度,也超了“一五”计划至“五五”计划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 9.2%、2.1%、6.9%、5.7%和 6.5%), 但低于 1963—1965 年年平均增长速度(15.1%)。①
②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中国除“一五”计划期间和 1963—1965 年的调
整时期效益指标较好外,“大跃进”时期和 1967—1978 年间经济效益都很低。“六五”计划期间经济效益指标比“五五”计划又有所进步。如国家财政收入由“五五”计划末期连续下降转为逐年上升,1985 年财政收入达到1854 亿元,比 1980 年的 1085 亿元增长 70.9%,平均每年增长 11.3%,实现了收支基本平衡。
③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5 年合计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 2300 亿美元,比“五五”计划时期增长了一倍,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明显提高。利用外资、引进新技术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④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1985 年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由 1980 年的 227 元提高到 406 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
年提高 8.7%,大大超过 1953 年到 1980 年 28 年间平均每年提高 2.6%的幅度。由于粮食和棉花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以及消费品货源比较充足,过去许多定量分配和凭票供应的商品,除粮、油外,已基本取消票证,敞开供应。
“六五”计划时期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特别是 1984 年第 4 季度以后,由于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过快,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猛,部分商品价格上涨过多,国家外汇储备下降,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虽然经过 1985 年的工作,有些方面得到了控制和缓解,但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几年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困难。
“七五”计划(1986—1990 年)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推动下于 1990 年底胜利实现,计划所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经济增长较快,高于计划要求。“七五”计划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 7.8%,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 7.5%,工农业总产值平均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7 个五年计划(1986—1990)》,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第 213 页附表;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 516 页。
每年增长 11.3%,①均超过“七五”计划的要求。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 7.8%,比“六五计划”低 2.2 个百分点,但高于“三五”、“四五”、“五五”计划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同时也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从增长规模看,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 17400 亿元,比 1985 年增加
8842 亿元,平均每年增加 1768 亿元,增长规模远远超过其他各个时期。这标志着“七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
第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油料、糖料生产创新的历史纪录。1990 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 1625 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1985 年增长 87.8
%,平均每年增长 13.4%。“七五”计划后期粮食生产连续两年丰收,1990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43500 万吨,比 1985 年增加 5590 万吨,扭转了粮食生产多年的徘徊局面。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发展迅速。“七五”计划时期非农业产值增长 1.6 倍,年均增长 20.9%,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85 年的 42.9%上升到 1990 年的 54.6%。1990 年乡镇企业的出口创汇额已达到 130 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 21.7%。
第三,产业结构在调整中有所好转。从三大产业看,“七五”计划时期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发展较快,第一产业发展较慢。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 4%、9.5%和 8.7%。该时期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平均的比重,第一产业为 27.5%,第二产业为 46.1%,第三产业为 26.4%, 与“六五”计划时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4.9 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
比重分别提高了 0.4 和 4.5 个百分点。
第四,对外开放迈开新的步伐。“七五”计划时期,以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地带构成的沿海开放区进一步发展,1990 年中央又作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内地对外开放也逐步展开,特别是边境地带的双边往来有新的突破。1990 年海关进出口总额达 1154.1 亿美元,比 1985 年增长 65.8
%,年均增长 10.6%。其中,出口总额达 620.6 亿美元,进口总额为 533.5 亿美元,年均增长分别为 17.8%和 4.8%。中国已与世界上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出口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由 1985 年的第 16 位上升到 1990 年的第 14 位,出口工业制成品比重由 49.4%上升到 74.5%。利用外资增长也较快,“七五”计划时期全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 462.8 亿美元,
比 1979—1985 年 7 年间累计增长 1.1 倍。
第五,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0 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 1387
元,比 1985 年增长 1 倍,平均每年增长 15.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 4.1%;农民人均收入 630 元,平均每年增长 9.6%,扣除商品性支出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 4.2%。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提高 3.4
%。人民的健康状况、营养水平、平均寿命等生活质量指标,已接近或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了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协调。突出的问题是:1.经济发展起伏较大,呈现不稳定状态。初期经济发展处于一种过热状态,后期进行治理整顿,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5 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最大落差分别为 7、7.7 和 31.5 个百分点。2.经济效益滑坡较大。社会产品物耗率上升,从 1985 年的 57.7%上升到 1990 年的 61.9
%;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从 1985 年的 23.8%下降到 1989 年的
16.8%;财政赤字由“六五”计划时期年均 25 亿元上升到“七五”计划时
期年均 94.4 亿元。3.信贷、货币投放一度失控,出现了较明显的通货膨胀。
5 年中信贷资金运用增加 10686 亿元,货币投放量达 1657 亿元,增幅不仅明显高于计划,而且也明显高于经济增长。全社会零售物价水平大幅度增长, 年均涨幅达 10.1%,比“六五”计划时期平均涨幅高 2 倍。其中 1988 和 1989 年曾分别高达 18.5%和 17.8%。4.收入分配过于向个人倾斜,宏观调控能力削弱。居民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85 年的 58.7%上升到1989 年的 62.9%。在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所占比重由 80 年代初期的 57.6
%下降到 1989 年的 45.2%。中央掌握的外汇由 60%下降到 40%。
从改革开放后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1990 年同 1978
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 1.74 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 2.89 倍;农业总
产值增长了 1.03 倍;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国防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第一步战略目标已提前实现,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城乡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这就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