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战各国在战后共同面临的严重困难与危机
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和打击最重的是战场所在的参战国,特别是战败的帝国主义大国。战败国日本近 1/4 的工厂建筑物和 1/3 的生产设备毁于战火,由于战争而损失的民用物质财富达 653 亿日元。战争结束时工农业生产极度萎缩,1945 年的农业生产指数下降到战前(1933—1935 年平均为 100)的 58%,同年 8 月的工矿业生产指数甚至剧减到战前(1935—1937 年平均为 100)的 8.7%。①物资奇缺、物价飞涨,黑布交易盛行,人民生活极度困苦。战败国德国的境况更糟。战后由美、苏、英、法四国分别对其实行军事占领和管制。战争的破坏,加上一部分工厂生产设备被占领国拆除,其生产下降幅度在欧洲国家中最为剧烈。1946 年德国的煤产量、钢产量只分别相当于 1939 年的 31%和 11%。②1947 年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从 1938 年的 10.3%下降到了 0.5%。③同样,当时意大利毁于战火的固定资产也至少为战前的 8%,因此在战争结束的第三年 1948 年,它的工业生产仍低于战前的水平。法国和英国虽然作为战胜国,也未能幸免于战争的破坏。作为二次大战的战场,加上曾被德国占领,法国在战争中的经济损失高达48930 亿旧法郎,战争期间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50%以上。英国在战争中付出的代价更为沉重,不仅其国内的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而且在国外的投资
① 金明善、宋绍英、孙执中著《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 年,第 4 页。
② 范慕韩:《世界经济统计摘要》,人民出版社,1985 年。
③ 樊亢主编:《资本主义兴衰史》(修订本),北京出版社,1984 年 9 月,第 297 页。
减少,外债增加,许多重要的市场易手于他国,元气大伤。战争结束的 1945 年,英、法两国的工业生产只有 1937 年的 39%。④
因此战后初期,在当时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不论是德、意、日战败国,还是英、法战胜国,都同时面临着尽快摆脱困境、迅速恢复经济的艰巨任务。但是,这一时期,物资匮乏、交通阻断和资金的严重不足,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各国在短期内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的,因而成为其经济复兴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