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于 30 年代工业化时期形成,在 40 年代末,东欧各国也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种以产品经济观为指导,以国家为核心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其共同的特点是: 第一,经济生活的国家化。在所有制方面,几乎全部生产资料为国家所有, 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并成为管理的主体。苏东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是以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第二,企业与国家关系行政化。国家主要通过行政方法

① 张文武等主编:《东欧概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515 页。

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统一领导和直接管理国家行政组织同企业的关系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国家依靠各级行政组织直接领导和管理企业,企业在经济上缺乏独立性。第三,经济管理集中化和指令化。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的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的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企业生产上所需要的物资由国家调拨;企业生产什么产品以及生产多少,由国家计划规定; 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由国家物资部门和商业部门包销,价格由国家规定; 各行各业、各部门的工资等级和标准以及每个企业的工资基金都由国家规定;基本建设项目由国家决定,建设资金由国家拨给,建成后无偿地交给经营单位使用。第四,经济关系和经济联系的实物化。在产品经济观指导下形成的经济体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用集中计划和直接分配取代市场关系和商品流通,行政方法占据统治地位而排斥经济方法, 实行指令性的国家统一计划,基本上排除了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企业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不能按照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而是按照国家计划组织自己的生产。

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的上述特点就不能不使其经济体制具有严重弊端。其严重弊端之一是重速度和数量,而轻效益和质量。由于这些国家把价值、利润、市场、竞争等商品经济的基本要素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和残余而加以排斥,重实物产量、轻价值核算就成为苏东国家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在这种体制下,产量或产值成为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和制定国民经济的基础。由于这种经济体制重速度轻效益的弊病和排除竞争,就难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产品。这是苏东国家经济高消耗、低效益的主要原因之一。苏东国家经济体制的再一个严重弊端是:经济发展特别是企业发展缺乏内在的经济动力。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方面重行政和思想驱动而忽视物质利益原则的结果。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行政机关威信和权威不断下降,政治思想工作不断削弱,劳动群众的革命热情也不断减退。苏东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苏东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病日趋突出,从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的积极作用逐步转化为对生产的束缚作用。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使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达到了更高的水平,特别是在经济效益方面把苏东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面对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战,也使苏东国家对原有经济体制的调整更为迫切。在这种情况下,苏东各国先后对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