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认知特征

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它以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作了歪曲的、幻想的反映。因此,它是同科学对立的错误认识。但是,这种非科学的错误认识并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中的必然的现象,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它无疑地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长青树上。宗教的产生,表明人类智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如果我们把宗教这种幻想反映放到人类认识史中考察,显然不能把它简单地看作一派胡说。它不仅有着人类生活的深厚基础,而且就其最初的反映形式来说,它作为人类认识史长河中一种前科学认识的形式,经过种种复杂的中间环节,成为科学认识得以产生的不同策源地之一。在这里,我们不想去分析人类认识的这一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一下宗教反映的认知特征。

由于宗教是同科学对立的错误认识,因此,其认识论上的基本特征就是非科学性。这种非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非实践性。宗教反映区别于科学认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非实践性。虽然就其起源来说,它也是从人类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但那是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人类处于极不自由状态的产物,是对那些支配自己的认识客体——异己的外部力量的猜测和想象,企图用自然力人格化的方法,对自己实践和认识能力的软弱无力作幻想中的补充。从其反映过程看, 它不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对外部事物的直接感受而产生的感性认识,也不是对来自实践的感性材料进行概括而产生的理性认识。一句话,它不是对人们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是以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对现实中异己力量的幻想的折射。从其反映对象看,它不是对认识客体的本来面貌的真实的复写,现实的对象在这种反映中变成了一种虚无的对象。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无对象的反映,就是说,它没有可以直接感知的反映对象,人们无法在现实中直接感受和观察其反映对象的客观实在性,而只能在对实践的理解中曲折地找到这种幻影的原形,并对这种荒谬的反映作出合理的说明。从其反映结果看,它不是在实践中对直接感知的对象的科学的概括和抽象,而只是借助于人类认识活动的成果,用感性的材料构成彼岸的神圣形象。因此, 它不能成为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它赋予了自己的观念体系以先验的、永恒的性质,来自实践的正确认识不能给它增添新的内容。只要它存在,它的结论就是不变的。它断然否认自己的实践来源及其对实践的依

赖,而实践检验则更被视为极大的污辱。在它看来,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及其实践活动,都是神灵存在及其智慧的证明。它只在信仰超人间力量的存在中“认识”自身。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说,宗教反映是非实践的。

第二,非理性。这是宗教反映区别于科学认识的又一个显著特征。宗教观念在本质上是同理性对立的,是压抑理性和反理性的。首先,它排除理性的认识形式,宣扬意志、本能、直觉和无意识的盲目力量,鼓吹对神秘力量的盲目信仰。宗教是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的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它不是靠理性分析来认识自己的对象,而是以幻想、内省的方式来体验和领悟自己崇拜的神圣形象。其次,它否定理性思维能力,否定客观规律的存在和科学认识的价值。它断言支配世界的是神的意志,宣称世界是神的创造物,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其科学的力量是无能为力的。再次,它压抑理性追求精神,鼓吹虚无主义和不可知论,它把现实的要求化为幻想世界的希望, 教导人们以虚无的态度安于现实的存在,以盲目的信仰代替对真理的追求, 它不顾一切事实和常识提出的质疑,主张在虔诚的信仰中求得人生的解脱。由于宗教排除理性认识方式,否定理性思维能力,压抑理性追求精神,因而它具有非理性特征。

第三,非批判性。这也是宗教区别于科学的一个显著特征。首先,宗教的信仰对象是神圣的,具有不可反驳性。它只要求对它绝对服从、虔诚崇拜, 而不许对之提出异议。对它的任何批判性思考,都被看作是对神的亵渎,都是与神圣的宗教感情不相容的。它对人们的最高要求,就是虔诚地信仰和不加思考地崇拜。其次,宗教命题和教义被赋予了“绝对真理”的性质,并在现实中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如果对它们提出反思以判定其正确或谬误,对虔诚的教徒来说,那简直意味着发疯。最后,由宗教观念和行为现范综合成的宗教体系,也被赋予了万古不变的永恒性。这种封闭的体系顽强地抵御着外界变化对它的影响,禁止人们用批判的眼光反思自身。因此,对宗教徒来说,这一代传下去的东西和从他们上一代继承的东西是一样的。宗教意识的这种非批判性,决定了它不仅排除对自身的反思批判,而且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发展,也不可能作出批判性的解释。它永远重复着一个老调子: 世界是神创造的。

综上所述,可见宗教在认识论上的基本特征是非科学性,而非实践性、非理性和非批判性则是其非科学性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