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革命的神学外衣

宗教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曾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哲学、政治、法律在中世纪都只是神学中的科目。它对广大的人口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封建时代,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表现为神学异端。所谓神学异端或宗教异端,是指在一种宗教内部,其神学观点与占统治地位的正统理论相对立,因而受到教内权威排斥的宗教派别。诚然, 这些异端有的是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的宗教外衣,有的则纯属荒诞无稽的异端学说。但是,它们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属性。就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的宗教异端来说,它实际上只是被统治阶级社会革命的神学外衣,是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反映,是被统治阶级要求改革现实社会的愿望的表现。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是针对教会的攻击; 人民群众变革现实社会的要求,往往通过改革现存的宗教的愿望表现出来。

16 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被统治阶级和新兴社会力量变革社会的伟大斗争的典型例子。这场运动的实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它除了直接造成了一大批脱离天主教会的新教宗派之外,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独立的加强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运动的领导力量是新兴社会力量的代表——资产阶级,斗争的主力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实质是社会革命,而运动的形式则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原因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但其共同的标本原因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的必然要求打破封建制度的束缚,建立新的与其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这种要求必然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而且在宗教居绝对统治地位的中世纪的欧洲,这种世俗的革命不得不采取宗教改革的形式。

我们从宗教改革运动的纲领清楚地看出它的资产阶级性质。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1517 年 10 月31 日,马丁·路德在维登堡教堂门口贴出《95 条论纲》,抨击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卑劣行径。它好像一道闪电,引燃了德国人民反对罗马教廷的“火药桶”,很快燃起燎原之火,整个德国、西欧都投入了运动之中。《论纲》被争相传抄、不胫而走,两个星期内传遍了全国。一个当时的人说:“它四个星期内飞传整个基督教世界,好像天使传送它们。”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公开号召讨伐教皇、红衣主教等蛇蝎之群,提出了与罗马教廷相对立的新的教义、组织原则和仪式规定。它强调“圣经至上”,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准则,凡是不以圣经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除基督外,没有别的头,教皇永远也不能代表基督。否定教皇的最高权威,要求各国教会摆脱教廷的控制;主张“因信称义”,认为只要信仰基督,灵魂就可得救,教徒不必通过教会或教士这些中介,仅凭信仰就可与上帝直接勾通,否定罗马教廷的中间保证作用;主张基督徒一律平等,认为在群众与神父之间没有差别,反对教士的特权,废除教会的教阶制;提倡廉俭教会,简化礼仪;重视现实生活,实行教士自由结婚。这些理论主张和行为规定,适

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和民主、平等、自由的要求。继马丁·路德之后,约翰·加尔文的新教运动,以法国式的尖锐性更加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它猛烈攻击专制主义、暴虐政治,主张主权在民、教会民主化和共和化,并在日内瓦创建了政教合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且在英国、苏格兰建立了有力的共和主义政党,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革命的胜利,不但扫除了英国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发展中的资本主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