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开放带来了活力
1978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战略决策,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这一转折也把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带人了一个新时期。
在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以来,国民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1990 年同 1980 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由 4 470 亿元增加到 17 400
亿元,国民收入由 3688 亿元增加到 14 300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从 1980 年至1990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平均年增长分别为9.6%和8.7%
①。从国民经济总量说,我国 1986 年居世界第 9 位,1988 年居世界第 8 位。这一时期,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是极为明显的。由于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离开了一定的经济条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经济实力的增强,对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而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而有成效地开展, 使得环境质量状况维持在比较平稳的状态。万元工业产值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固体废弃物生产量有所下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净化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均有较大提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有了一定改善。平原绿化和沿海绿化建设进展较快, 特别是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到 1994 年已完成人工造林 1077 万公顷,成为中国的一条“绿色万里长城”。8 亿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减轻了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到 1989 年,我国建立各种生态类型
的自然保护区 606 个,总面积约 4000 万公顷②有效地保护了一批珍稀濒危物种。
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打开国门,人们摆脱了“左”的和僵化的思想束缚, 广泛地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我们。工业发达国家从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
就大力开展了环境治理工作,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在 70 年代中拿出大量资金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环境保护费用占到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 2%—3%。化工行业是污染环境较严重的行业,为消除污染,用于化学工业的环境保护投资很高。以日本为例,1975 年,化学工业环保投资接近同期化工基建投资总额的 1/3。环境治理工作收到很好的成效,50 年代受到严重污染成为死河的欧洲莱茵河、泰晤士河,经过积极的治理,现在已逐步恢复原貌,河中已有鱼类游弋。美国 80 年代汽车排放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的数量比 60 年代减少 90%,氮氧化物减少 70%,饮用清洁水的人由 1961 年的42%增加到 1974 年的 61%。自 90 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工业界人士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看到工业污染既破坏自然资源,又损害人体健康从而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这使他们意识到工业污染一方面会制约工业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声誉,损害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兴起一股企业环保热。他们不满足于对污染的点源治理,进一步提出要变革传统的生产方式,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这种变化是工业与环境对抗的冰雪消融时代。正如美国《企业与环境》一书的作者乔格·温特所说:“总经理可以不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公司必须善于管理生态环境,才能赚钱。”总之,人类已经开始探索生态与经济相协调发展的绿色道路,这是现代发展的潮流与必然趋势。
① 方磊主编:《中国环境与发展》,科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9 页。
② 《迈向 21 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78 页。
十几年来,我们打开了国门与美、英、日、法、瑞典、荷、丹、比等国家进行科技合作和交流。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开发署、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给予我们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和经济资助。世界银行、亚洲银行还帮助我们开展区域环境整治及环境管理试点研究工作。中美合作的宣威肺癌病因研究及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影响研究已取得良好成果;美国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土地处理技术; 丹麦的氧化沟及旋转喷雾烟气脱硫技术已在我国应用。英国乌邦公国 38 头糜鹿已定居在北京和安徽;在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开发署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经过有关部门和中外专家的相互配合与共同努力,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等等。这些都为我国的科技发展,环境治理,自然生态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我国的环境治理经验,特别是我国传统农业中维护生态平衡的优秀技术也帮助了世界的持续农业建设,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