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乡镇企业的崛起与环境问题
(一)乡镇企业的腾飞
进入 80 年代以来,主要分布在我国农村的乡镇企业,包括从事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迅猛发展,正在快速地改变农村经济的面貌。
- 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
1991 年全国乡镇企业产值达到 1.16 万亿,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 1/4,占
农村社会总产值的 2/3。我国社会总产值从 1 000 亿元达到 1.1 万亿元用了
31 年的时间,而乡镇企业仅用了 8 年时间。乡镇工业产值就达到 8700 亿元,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1/3,相当于 1987 年国营工业的规模。1991 年乡镇企业创汇 180 亿美元,占全国的 1/4①。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繁荣农村经济和全面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
1993 年,乡镇企业已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 1.23 亿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50%以上,比国营企业还多安排就业劳动力 2300 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可以为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 农村实现小康有赖于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1992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784 元, 其中从乡镇企业中得到的收入为 193 元,占全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1/4;农民净增加的 75.5 元收入中来自乡镇企业的有 48 元,占 63.5%。按到 2000 年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 100 元作为实现小康目标计,从 1990 年到 2000 年的 10 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必须每年递增 5%,这个任务单靠农业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大力依靠乡镇企业。
- 乡镇企业中有一些企业已经制造出具有国内和国际一流水平的高质量产品
这些优质产品的问世,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乡镇企业灵活的机制和生命力。乡镇企业蓬勃的发展,还给国营大中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以压力,同时
① 农业部:《适应市场开拓市场》,《中国乡镇企业》1993 年第 2 期第 4 页。
也为增强国营企业的活力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起了积极的作用。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 突出的是环境污染问题。乡镇企业污染的特点是:
-
乡镇企业绝大多数生产规模小、资金少、基础设备落后,不具备治理工业“三废”的条件;再加上缺乏人才和先进技术,能源浪费严重;缺乏环保设施,有的即使有了,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误,实际效果不佳或不能正常运转。
-
环境意识差,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重污染行业往往利润高, 劳动力密集,城市工业难以经营,所以易被乡镇企业决策者所接受。例如, 电镀、造纸制浆、化工、印染,甚至国家有关法规明文禁办的土焦、土硫磺等也进入广大乡镇企业,造成环境的污染。据环保部门的典型调查,有污染的乡镇企业占乡镇企业总数的 40%,其中重污染的占 10%,中度的占 10%,轻度的占 20%。
-
乡镇企业发展过快,“三废”排放量也相应地快速增加,治理跟不上。据统计,1985 年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约 161.1 亿吨,废气排放量 6400
亿立方米,工业废渣产生量为 5000 万吨,分别占全国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量的 6.3%、9%和 9.5%;到 1990 年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18.3 亿吨,废气为 1.22 万立方米,工业废渣为 1.15 亿吨①,增长速度相当快。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量超过了环境容量;加上干部素质低,单纯经济观点,不重视治理,缺乏严格管理;一些污染物超标,达到惊人的地步,引起群众的严重不满。乡镇企业已成为恶化广大城乡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重点污染源,严重制约着乡镇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