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科学实验证明,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是分层排布的。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科学上通常就用电子层来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或 K 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或 L 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M、N、O、P、Q 层等),就是说:把电子看作是在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运动着。

为了简明起见,可以用示意图表示原子的结构。用一个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标出原子的核电荷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在弧线上用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表 1—2 列出了核电荷数 1—18 的 18 种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有以下规律:

第一,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 2n2。K 层 n=1 为 2×12=2 个

L 层 n=2 为 2×22=8 个M 层 n=3 为 2×32=18 个N 层 n=4 为 2×42=32 个

第二,最外层电子数目最多 8 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 2 个)。

第三,次外层电子数目最多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最多 32 个。 核外电子的排布,还遵循能量越低越稳定的规律。因此核外电子总是尽

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 即排满了 K 层,排 L 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