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和《论衡》

王充(公元 27——97 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初年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出身寒门,家以农桑为业。少年好学,后受业于太学,曾师事史学家班彪。因家贫无书,常去书摊阅览, 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曾做过郡功曹、治中等地方官吏,后弃官家居,专心著述。他的著作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85 篇,20 余万言。

《论衡》是一部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与无神论光辉的哲学巨著。在这里, 王充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当时统治者所提倡的对于天道神权命运的迷信, 表现了作者反正统思想的战斗精神。从这种精神出发,作者对当时以辞赋为主的正统文学的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也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不少进步的文学主张,对魏晋以后的文艺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充重视文章的实用价值,强调文学的“劝善惩恶”和“有补于世”的作用。他说:“夫文人文章,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文学之可贵也正在这里。“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 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王充主张文章的内容与形式要统一,即“外内表里,自相副称”,反对“雕文饰辞”、“言过其实”。

他强调文学语言应浅显通俗,力求文学语言与口语一致,反对文字艰深、厚古薄今、模拟因袭。

王充认为作家的写作都有着一定原因并为着一定的目的而创作的。所谓“故夫圣贤之兴文也,起事不空办,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王充的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给了后世很大影响。从唐代古文运动所强调的“辅时及物”、新东府运动所提出的“匡世济时”中,都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当然,王充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总的说,却代表着那个时代的高峰。他的文学理论,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和积极意义,对后世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