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乐府民歌

① 《戏为六绝句》其一。

② 《咏怀古迹》其一。

③ 《升庵诗话》卷九。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约 500 首。此外,《杂曲歌辞》和《杂曲谣辞》中也各有少数几首。“吴声歌”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南京一带),“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一带。自东晋偏安江南以来,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社会比较安宁。“凡百户之乡,布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①。南朝乐府民歌就是在这种柔媚轻曼的风尚中流行起来的。

现存的南朝乐府民歌与汉乐府民歌比较,内容显得狭窄、单调,多数是比较健康的情歌,也有一些情调低级、庸俗的东西。主要原因一是因为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农村,而是来自长江流域的繁华都邑,主要反映当时都市里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情趣。二是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的封建统治者, 多是苟安江南、生活圈狭窄、追求声色享乐的腐朽人物。他们大多爱好民间的风情小调,而且自己能弹唱。在这种情况下,乐府机关采集的自然几乎全是“郎哥妙意曲,依亦吐芳词”的情歌。这些情歌多出自商贾、船户、妓女、婢妾之口,它们从各个角度细致地刻画了爱情生活中的离合悲欢,无不真挚感人,如: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作蚕丝》

“打杀长鸣鸣,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读曲歌》

“侬作北辰里,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复西。”——《子夜歌》

“杂曲歌辞”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是代表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最高成就的诗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 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北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全诗描写的是一个少女对她旅居江北的爱人的一年四季的相思之情,从语言的提炼和诗的情调上看,是经过文人润饰的。诗中并没有出现春夏秋冬等字样, 而只是通过“折梅”、“采莲”、“望飞鸿”等一些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来逐步转换时序。全篇将人物置于活动的环境之中,步步深入地抒发了她思念情郎而不得的曲折、深沉的情绪。此诗多次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比喻“莲子”谐“怜子”,“莲心”谐“怜心”,使诗歌显得含蓄委婉。又运用了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加强了诗的节奏美。结句“南北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涉想新奇,余味无穷。全诗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柔媚的画, 使人对这个少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急切、怅望情态深感同情。无疑,《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在艺术形式上最成熟、最精巧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