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莱修

卢克莱修(约公元前 98—前 55 年),生于共和国末年,是古罗马一位

有独特见解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留给后世的唯一著作是哲理诗

《物性论》,共 6 卷,每卷 1 千多行,是献给他的朋友、罗马诗人、政治家伊壁鸠鲁派信徒明米佑的一部哲理长诗,主要阐述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哲学。他认为,“无不能生有”,宇宙的一切皆由原子组成;宇宙的最高主宰不是神,而是“自然规律”。他反对灵魂不灭的说法,否认来世的存在。他说,灵魂也是物质的,随躯体而死亡,人死后失去感觉,死后的恐怖和神罚都是迷信。他用大量篇幅解释雷、地震、瘟疫等最易引起迷信的现象。他描写了万物和人类的起源,歌颂人类文明,对人类前途充满信心。

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写道:

⋯⋯死亡

对于我们会更不算什么一回事,

如果还有一种东西比无本身还更少: 因为在人死亡的时候立刻就发生

汹涌的物质群的更大的分散, 并且对于生命的冰冷的中止 已一度落在其身上的人,

没有一个能再苏醒站起来。

还有,多少次人们从心中说出这种话, 当他们斜躺在榻上手里拿着酒杯,

脸孔为新鲜的花冠遮去一半的时候; “对于我们这些可怜虫欢乐是短促的, 很快很快它就会成为过去,此后

我们就不能够再把它唤回来。”— 仿佛在死后他们的最大灾祸

就是去受焦渴的苦,没水喝的苦, 或者受别种需要不能满足的苦。 还有,如果自然突然发出一声音, 亲身这样来谴责我们: “凡人!你究竟有什么严重的不幸

值得你这样浸沉在过度悲哀的怨诉中? 为什么要这样为死亡而哭泣号啕?

因为如果你过去的旧时的生活

对于你是可喜的,而你的所有幸福

并不是像倒在破漏的瓶子里那样流掉, 未享受就丧失,为什么不离开厅堂, 像一个饱尝了生命的客人一样?

为什么不带着满足的心情

现在就接受这无痛苦的安息,你这蠢汉? 如果你所得到的已经被浪费和失去,

而现在生命已成为一种讨厌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还企图多加些上去,—— 它同样会可怜地失掉,未享用就消灭?

为什么不宁可让生命结束,让痛苦告终? 因为我能够再想出来,或者

找来叫你快乐的,一点也没有; 所有的东西都永远是一样。

如果你的身体还没有因岁月而枯残, 或者你的四肢还未曾衰耗,

事情也仍将永远不变,甚至即使你继续活下去而赛过许多世代的人,

——不,甚至即使你永远活着不死。” 我们还能有什么回答,除了说

自然在这里提出一个公正的谴责, 用她的话说明了案件的真相?

但如果一个年纪更大更老迈的人在埋怨, 并且为他的死而悲苦超过适当的限度, 那她岂不更有权利来对他大喝一声,

用更严峻的声音来加以谴责: “省点眼泪吧,丑东西,别再号啕大哭! 你皮也皱了,也享受生命的一切赏赐; 你总渴望没有的东西,蔑视现成的幸福, 以致对于你生命不完满而无用地过去了,

而现在出乎你意料之外地死神已站在你的头旁边

——并且是在你能吃饱盛筵而心满意足地回家去之前。

你就把不适合你年纪的东西放下, 大大方方地让位给你的儿孙们吧, 因为你不能不这样做。”

她这话说得很公正,我想,

谴责和鞭笞都很对;因为旧的东西被新的东西排挤,总得让开来。 一物永远从牺牲他物而获得补充。也没有一个人是命定要坠入深渊,

或者黑暗的地狱。因为物质必须有, 以便后代的人们能够借它生长,—— 虽然这些世代也将跟着你死去,

当他们的生命完结了的时候。 因此,像你自己一样,在这之前

许多世代曾经过去了,将来也将要过去。这样,一物永远从他物产生出来,

生命并不无条件地给予任何一个人, 给予所有的人的,只是它的用益权①。

在这一段诗中,诗人设想打官司的双方就生与死的问题展开争论:一些及时行乐的可怜虫贪生怕死,甚至害怕死后有饥渴之苦;一些养尊处优的青年人追求长寿,他们对死亡的恐怖超过了适当的限度。对于这种愚蠢的想法,诗人将自然拟人化,让她站出来作为审判官给予义正辞严的谴责。拟人化的自

① 方书春译:《物性论》,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

然,当然是诗人的喉舌,诗人自己站出来直陈己见:旧的东西被新的东西排挤,总得让开来。一物永远从牺牲他物而获得补充,没有死亡就没有新生, 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在一则古罗马神话中,诸神赐给凡人一个长生不死的命运,朱诺听说以后,赶忙请求诸神收回成命,因为她懂得没有终结的生命是不会有真正幸福的,智慧的罗马人大都懂得这个朴素的真理。

卢克莱修的诗坦率、乐观,字里行间洋溢着热情。他还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教诲诗的传统,十分注意发挥诗歌的教育作用。

《物性论》以它的对世界的通俗、具体、生动、形象、富于诗情画意的描写,在欧洲古代文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诗人有意识地借助各种艺术手段来恰当地表现抽象难懂的道理。如用阳光投射黑暗的地方所见到的微粒运动的情形来说明肉眼看不到的原子运动的情况,用瓶破水流这一具体形象来说明人一死就不复存在的道理。诗人用有形的东西来说明无形的东西,用看得见的东西来说明看不见的东西,以感性形象打动人心,收到了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的效果。诗人信手拈来的比喻贴切生动,解决了表达概念的困难。例如用远山放牧的羊群来比喻静止的物体,其中组成它的原子像单只的羊却是在运动着的。他又用字母与词的关系比喻原子与万物的关系。森林里的鸟类, 水里的鱼儿,玩着旋转游戏的孩童等等都入了诗,把哲理与诗意融合在一起。长诗充满了哲理,使科学道理通俗易懂。

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作为欧洲古代唯物主义最出色的纪念碑和有高度艺术的文学作品至今还被人们研究、传诵。全诗规模宏大,文笔优美,富于幻想,风格崇高。马克思称他为“朝气蓬勃,叱咤世界的大胆的诗人”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