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说和文论

  1. 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南北朝时期,骈文受到帝王和贵族的重视,加上音韵学的发展和它在文学创作上的运用,形成了骈文畸形发展的局面。但在一部分历史、地理之类的学术性著作里,散文也还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如范晔的《后汉书》、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骈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称,它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它的主要特点是讲究对仗和协调音律,多用典故,辞藻华美。散文写起来比较自由,而骈文有很大的束缚性,阅读起来比较麻烦。骈文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到了南北朝,是它的全盛时期,隋唐以后便渐趋衰落。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骈文作

① 《大子夜歌》。

家和作品,有鲍照的《芜城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南北朝时期,骈文在文章领域内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文体形式,散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骈文影响,和魏晋以前的散文风格颇不相同。这时著名的散文多为史地学术著作。

范晔(公元 397—445 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历任新蔡太守、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因参预谋反事泄被杀。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任宣城太守时, 删取众家后汉史书,博采众家之长,写成史学名著《后汉书》90 卷。《后汉书》突破《史记》、《汉书》体制,独创了一些新的类传,如党锢、文苑、列女等,对后来史家有一定影响。

郦道元(公元?—527 年),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尚书主客郎、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职。因为政严猛,为权豪忌恨,后被杀害。

从文学上来看,《水经注》在描写景物上,取得了值得珍视的成就,被视为游记文学的开端。其中《江水注》中“巫峡”一节,是古今传颂的名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是万里长江最为雄伟秀丽的风景区,也是祖国山川最有独特色彩的一处胜境。巫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作者开门见山,一气贯下,用生动的笔墨描写了巫峡两岸山势连绵高峻、水流一泻千里的雄姿风貌以及峡中四季景色气氛的变化,有声有色,余味不尽。它可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媲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者都创造了雄伟崇高、清新幽美的艺术境界,表达了对祖国秀美江山的热爱之情。

《水经注》以描写山川景色见长,对后世山水诗和山水游记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以及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写景手法上就曾受到《水经注》的很大启示。

杨衒之,北平(今河北完县)人。北魏著名散文家。魏末曾任抚军府司马、秘书监,北齐时曾任期城郡太守。北魏在京城洛阳兴建佛寺一千余所, 极尽奢华,后经丧乱,寺院大多毁于兵火。他重过洛阳看到这种景象后,便写了《洛阳伽蓝记》一书。他在其书的序言中说:“至武帝五年(公元 547 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复,寺观灰烬, 庙塔丘墟。⋯⋯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 信哉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 故撰斯记。”

《洛阳伽蓝记》以记叙洛阳佛寺的兴废、佛教与当时封建政治生活的关系为主要内容,来揭露封建统治者佞佛祸国、侵渔百姓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其中记写贵族们的生活情态,淋漓尽致。如在《法云寺》中,记述了住在“王子坊”里的河间王元琛生活居处的豪侈精妙,元琛乃至要和晋代最豪侈的石崇比富:“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反映了元琛生活之奢侈无度,

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