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恭达罗》

《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最杰出的作品,代表梵语古典戏剧的最高成就。它共分 7 幕,基本题材取自《摩诃婆罗多》和《莲花往世书》,基本情节是净修女沙恭达罗和国王豆扇陀之间的爱情纠葛构成的。

第 1 至 3 幕,是戏剧情节发展的第一阶段,写国王豆扇陀与沙恭达罗邂逅相遇,彼此钟情,自由结合。国王豆扇陀和随从到郊外狩猎,追赶着一只鹿,正要弯弓搭箭,却被净修林的两个苦行者阻止。国王立即放下弓箭,苦行者赞美国王道:“真不愧是补卢的后裔,真不愧是国王中的明灯。”①豆扇陀应邀访问净修林。他走进净修林中,发现净修林大师干婆的义女沙恭达罗正在浇水。她虽然身穿树皮衣裳,可仍然显得美丽异常。豆扇陀一见倾心, 不禁赞美“这女子真正是秀色天成”。“下唇像蓓蕾一样鲜艳,两臂像嫩枝一般柔软,魅人的青春洋溢在四肢上,像花朵一般”。沙恭达罗正值怀春妙龄,也对豆扇陀一见钟情。当两个女友向国王告别时,她不愿就此离去,假装嫩拘草刺伤了脚,树枝子挂住了树皮衣服,回眸给豆扇陀一个多情的秋波。国王更加恋恋不舍,叹口气说:“沙恭达罗的秋波这一转,我简直无意再回城去。我下令让我的随从们在离开净修林不远的地方驻扎下。我简直忘不了沙恭达罗。我的身体走了,我那颗不安的心却跑回来。正如逆风竖起来的旗竿上的丝旗在风中摇摆。”国王把他对沙恭达罗的爱告诉了一个随从,随从却说:“啊,正如一个厌恶了枣子的人想得到罗望子一般,万岁爷享受过了后宫的美女,现在又来打她的主意。”

豆扇陀陷入情网,为了追求沙恭达罗,他违抗母命,不肯回宫。他在净修林驻扎下来,并借口保护净修林不受罗刹扰乱。沙恭达罗从看到国王起就精神恍惚,郁郁寡欢,最后终于向女友吐露真情,并咏诗表白心中的激情: “你的心我猜不透,但是狠心的人呀!日里夜里爱情在剧烈地燃烧着我的四肢,我心里只有你。”一直躲在树后的豆扇陀听到后喜不自禁,也向沙恭达罗倾诉了自己的相思之苦:“爱情只使你发热,细腰的美人呀!但却在不停地燃烧着我,白日使夜莲凋萎,但更厉害的却是使月亮的光彩褪落。”沙恭达罗的两个女友愿意成全这件好事,但要求国王不要最终抛齐沙恭达罗。豆扇陀发誓说:“尽管我后宫佳丽甚多,我家里只有两宝可守,一个是四周环海的大地,一个是你们的朋友。”听到国王作了保证,女友放心地离开了。豆扇陀拼命追求沙恭达罗,沙恭达罗想离开国王,又舍不得走开。最后,他们终于用干闼婆(自由恋爱)的方式结为眷属。

在前 3 幕中,诗人以净修林清幽和谐、超凡脱俗的自然美,来烘托男女

① 《沙恭达罗》引文均据季羡林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年版。

主角的爱情美,喜剧气氛浓郁。第 3 幕的结婚场面,构成了剧情的第一次转折。

第 4 至 6 幕是戏剧情节发展的第二阶段。第 4 幕表现的是沙恭达罗离开净修林赴京寻找豆扇陀。婚后不久,豆扇陀启程回京城。临别时,他把一只刻有自己名字的戒指作为信物交给沙恭达罗,说不日将迎她回宫。国王走后, 沙恭达罗终日相思绵绵。一天,她心不在焉,怠慢了一位脾气暴燥的大仙人达罗婆娑。大仙人便诅咒她说:“你心里只有你那个人,别的什么都不想念, 我这样一个有道的高人来到,你竟然看不见。你那个人决不会再想起你来, 即使有人提醒他,正如一个喝醉了的人想不起自己作过的诺言。”沙恭达罗的女友跪求仙人发点慈心,饶恕沙恭达罗的失敬,大仙终于发了点慈悲,减轻了对她的诅咒:“我的话既然说出去,就不能不算数。但是只要她的情人看到他给她的作为纪念的饰品,我对她的诅咒就会失掉力量。”这时,干婆巡礼圣地回来,他祝贺沙恭达罗已同国王结婚,并派徒弟陪送已经怀孕在身的沙恭达罗赴京投奔国王。临别时,女友告诉沙恭达罗说:“假如那位国王迟迟疑疑一时想不起你来的话,那么你就将镌着他自己名字的戒指拿给他看。”沙恭达罗依依不舍地与家人亲友、净修林的花草树木及弱小生灵告别。这一幕充满哀婉动人的离情别意,一向被认为是《沙恭达罗》中最美的一幕。正如印度流行的谚语所说:《沙恭达罗》的第 4 幕在全剧里好得出奇。

古代印度人真的相信是有诅咒的。这里,大仙人的诅咒象征着当时社会保守势力对自由爱情的阻挠,构成了戏剧的基本冲突。剧中沙恭达罗女友的疑虑,预示着沙恭达罗将面临被拒认的波折。

第 5 至 6 幕写沙恭达罗寻夫被拒绝和遗弃。沙恭达罗来到京城,见到了国王豆扇陀。但是,由于仙人诅咒的作用,沙恭达罗在途中失落了豆扇陀给她作为信物的戒指。这样,豆扇陀完全忘却了沙恭达罗,不肯相认。沙恭达罗悲痛欲绝,不禁发怒道:“补卢的子孙呀,以前在净修林里,你引诱我这个天真无邪的人,一切都讲好了,现在却用这些话来拒绝,这难道合理吗?” 豆扇陀怀疑沙恭达罗是在瞎编,沙恭达罗指斥道:“卑鄙无耻的人!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谁还能像你这样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实在是一口盖着草的井?”沙恭达罗向天求告,空中闪起一道金光,她的生母——天女弥诺迦将她高高举起,接回了天国。一位渔夫从鱼腹中发现了豆扇陀送给沙恭达罗的那枚戒指。巡检和看守从渔夫那里发现了国王的戒指,以为是渔夫偷来的, 便把渔夫抓起来。豆扇陀看到订情信物后,恢复了记忆,悔恨不止,说道: “那一只戒指带回了我的记忆,我竟毫无理由把最亲爱的人儿遗弃。我现在真后悔不迭,我痛苦流涕,虽然现在是春光明媚的好天气。”国王不仅痛悔自己的薄情,而且想到膝下无子,遗弃了怀孕的沙恭达罗也就遗弃了自己的儿子,不禁陷入昏迷状态。正在这时,天帝因陀罗的御者摩多梨带来了天帝的命令,派国王前去消灭天神的敌人,国王立即登上神车出发。

第 5 幕形成了剧情的第二次突变性的转折,是全剧的高潮。沙恭达罗面

对豆扇陀的忘情进行了大胆的抗争。第 6 幕国王去天国为戏剧的团圆结局埋下了伏笔。这两幕笼罩着悲剧气氛。

第 7 幕是戏剧情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写豆扇陀与沙恭达罗及其儿子团聚。国王遵照因陀罗的命令战胜了天神的敌人后,途经天帝父母居住的仙境, 便下车礼拜。在神仙的净修林里,他看到一个长有王者之相的小男孩,得知是沙恭达罗的儿子,惊喜万分。恰好此时沙恭达罗来了,豆扇陀上前相认,

请求沙恭达罗的原谅。沙恭达罗认识到“我的丈大不是有意遗弃我。他没有真忘记我”。于是,夫妻团圆,国王带上沙恭达罗和他们的儿子返回都城。在这最后一幕中,男女主角终于获得美满幸福团圆的喜剧结局,戏剧冲突最终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沙恭达罗》成功地塑造了沙恭达罗和豆扇陀的形象。沙恭达罗天生丽质,纯净无华。她穿着用树皮做的衣裳,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可谓秀色天成。她身上不仅洋溢着魅人的青春,还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单纯、质朴是她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她在净修林中,对义父母尊敬,与两个女友感情深厚。她热爱大自然,对山水草木鸟兽都充满情意。她感情丰富,在爱情上单纯、热烈、忠贞。她未经世事,当爱情来到她身边时,她敢于冲破净修林的清规禁律,把全部爱情献给豆扇陀,勇敢地追求自己所向往的幸福。她温柔和顺,但也不乏刚强。当她来到宫廷遭到拒绝和遗弃时,她对豆扇陀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谴责,却又不失矜持和庄重。最后,她凭着坚贞执着的爱情, 终于和豆扇陀破镜重圆。沙恭达罗是古代印度理想妇女的典型。

豆扇陀的形象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理想的国王,古代的英雄和“情种”。他体恤民情,“关心臣民像关心自己的儿女一样”。他英勇骁战。他始终对沙恭达罗一往情深。他的爱情是忠贞不渝、可以信赖的。特别是当他恢复记忆后的追悔,表达了对沙恭达罗深沉、真挚的感情。另一方面,他是现实生活中的国王,作者又对他有所揭露。他追求沙恭达罗,意识中不无玩弄和占有的成分。但这种揭露是较含蓄、温和的, 而对他的赞颂和理想化则是主要的。

《沙恭达罗》通过沙恭达罗和豆扇陀的悲欢离合,多侧面地描绘了从城市到乡村、由净修林到宫廷的广阔的艺术画面,歌颂了沙恭达罗和豆扇陀追求爱情幸福,也间接地反映了当时上层统治者遗弃民女的罪恶,揭示了当时妇女的悲苦命运,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沙恭达罗》在印度梵语文学史上达到了最高、最完美的境界。它是一曲清新的爱情恋歌,自始至终带有浓郁的抒情性,而且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它情节结构复杂曲折,戏剧矛盾奇突多变,但它那深厚的人情味,又显得自然和谐。它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细致入微,如第 4 幕通过沙恭达罗的言行表现了她依依不舍地离开净修林时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它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使之富有人的品性。如当御车惊起的一只大象闯进法林造成混乱,使得如胶似漆的沙恭达罗与豆扇陀不得不分手时,沙恭达罗仿佛感到“嫩拘舍草刺伤了我的脚。拘卢婆迦树的枝子挂住了我的树皮衣服”,就好像是在挽留她自己那依依不舍的脚步。尤其是第 4 幕沙恭达罗告别净修林时,弥漫在净修林里的离别情绪显得非常浓郁。小鹿把嘴里吃着的草也吐了出来,用嘴牵住她的衣襟,很不忍心与她别离。蔓藤落下了褪色的叶子,人与树林的别离竟是那样的伤感动人。它语言技巧高超,充满了诗意,生动优美,淳朴典雅, 又饱含哲理。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感情色彩,具有很强烈艺术感梁力。

《沙恭达罗》不仅在世界上已经有几十种译本,并且被广泛地搬上了舞台,在世界上有着很大的影响。鲁迅先生称之为“绝唱”,评价很高。赫德、歌德、席勒等更是予以极高的赞美。《沙恭达罗》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千古名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