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修静与南天师道

陆修静(406—477 年),字元德,吴兴人(今浙江吴兴)。活跃于南朝宋明帝前后。他广集道书,总括三洞,融合天师道与神仙道教,是一位促使早期民间道教发展为奉持三洞经典科戒为特征的官方新道教的大师。

陆修静从 30 岁开始着手刊正《灵宝经》,前后 40 余年,共著录道家经

书、药方、符图 1228 卷。他整理道教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著录并刊正了当时存在的许多道书,而且还最先创立了道教史上影响深远的道教典籍分类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同时也包含着区分道经品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序的意思。按道教的规定,修持不同经法的道士有不同的称号,如主修正一经者称正一弟子、正一法师;主修太玄经法者称高玄弟子、高玄法师;主修灵宝经法者称灵宝弟子、灵宝法师等。虽然各家修行侧重不同,但各种经典还是有品级高低之分(上清经最高,正一法箓最低), 并由此将道士修行得道的位业分级为仙、真、圣等。

陆修静对斋戒仪范的贡献也十分重要。晋宋间问世的三洞四辅诸经中记载的各种戒律如三戒、五戒、八戒、十戒、二十七戒、老君说 180 戒、洞真

观身 300 大戒、千二百威仪之戒等,表明当时道教的戒律生活已有一定的实践基础。陆修静在此基础上编撰的斋戒、仪范等书约一百余卷。他还立道服之号,月帔,星中,宽裳,霞袖,十绝灵幡,以增加仪式的庄严。

陆修静在他所编著的道经中,对斋堂神坛的设置、神职人员的选派、服饰、奏乐、禹步等方面,也有非常琐细的规定。斋醮法事是道教特殊的宗教仪式,既是道士自身传经授戒,日常修行的功课,也用来为帝王贵族或世俗民众祈福禳灾,治病救度,超拔亡灵。其法大抵有清心沐浴,设坛上供,焚香化符,诵经念咒,请神降临,或向天神上章启告,忏悔罪过,盟誓发愿, 礼拜赞颂,最后复炉解坛等程序。

陆修静曾亲自为明帝建三元露斋,祈请治病。后废帝元徽二年(474 年), 桂阳王刘休范起兵叛乱,暴骨蔽野,陆都“悉具棺梓,收而葬之”。他的这些活动,不仅使道教的“教法大备”,而且扩大了道教在社会上,特别是在统治阶层中的影响。名士孔稚珪称赞他“道冠中都,化流东国。帝王禀其规, 人灵宗其法。”(由陆修静所倡导的以斋仪为主的道教行道于南朝,史称南天师道;而北魏寇谦之的新天师道,称北天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