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岁月

基督教在从犹太教的异端发展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近 400 年的时间里, 其经历十分坎坷,在政教关系方面也经历了由异端受迫害、宽容、到成为国教的三个阶段的演变。早期基督徒鄙夷现实和禁拜皇帝偶像的“不合作”态度,引起统治者的严重不安。到 311 年加勒里乌、李锡尼和君士坦丁联名发布《宽容敕令》时为止,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始终处在受迫害的境遇之中。教会史家们一般认为,早期基督教曾经受了来自罗马帝国皇帝的 10 次大迫害,

① 《使徒行传》,15:20。

并把公元 64 年帝国皇帝尼禄借罗马城大火捕杀基督教徒作为迫害的开始。在

这长达 200 多年的时间里,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迫害大致可分为两个不同的

时期,即从公元 64 年到 3 世纪中叶为第一阶段,3 世纪中叶到《宽容敕令》的颁布为第二阶段。

早期基督教约出现于 1 世纪 20—30 年代,它的成员和骨干大都是聚居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和散居在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犹 太人下层群众。这个时期的基督教虽然已萌发世界化的倾向,但 仍保留了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其宗教形式与当时犹太教中一些 非正统的下层派则十分相似,在教义和礼仪的组织方面都还较 少系统化,在思想意识方面表现出较强烈的反民族压迫和社会压迫的倾向。

罗马正史中最早有关基督教的记载见于曾任皇帝哈德良私人秘书的苏东尼乌所著《罗马 12 帝传略》。书中记述说克劳迪乌 曾驱逐犹太人出罗马城, 因为他们在基督的鼓动下经常制造动乱。稍后的罗马史学家塔西佗在其《编年史》中记述了克劳乌迪一世的继位皇帝尼禄借罗马城大火为由,残酷迫害基督徒的情况,并说基督是在提庇留在朝期间(14—37 年),由总督本丢·彼拉多处以极刑。这说明在 1 世纪 40—60 年代,基督教在罗马已形成一定势力, 并引起统治者的严重不安。由此拉开了基督教遭受残酷迫害的帷幕。

但是用政治手段压制宗教,往往适得其反;然而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 宗教内部也会产生一定的分化或转化。在第一阶段里,对基督徒的指控主要是无神论和无政府主义。由于政府与社会的种种误解,使基督教会动辄受人怀疑。到《彼得前书》写作时代(约 90 年)只要表白信仰基督教,就可能遭到惩罚。从总体来看,在这阶段出现的政府对基督徒的迫害多数是由群众哄闹围攻促成的。如 177 年在里昂和高卢南部的维恩有人指控基督徒行为不道德引起孤立基督徒的事件,就直接导致了里昂和维恩的教会被镇压的严厉迫害。因此,这一阶段对基督徒采取的司法手段大多是地方官维护秩序,制止骚乱,很少有以特殊罪名判决的。

就基督教会本身而言,也在这一时期,发生着悄悄的蜕变。到 1 世纪末

至 2 世纪上半叶,早期的基督教成员已陆续老迈或死去,一些骨干成员开始考虑如何争取长期存在,他们力争尽可能多地争取社会同情,教会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争取了部分社会上层人物参加教会,到 2 世纪中叶,教会骨干中的社会上层人士的比重已明显增加,这些社会上层人士始终利用一切机会尽力争取罗马政府的承认与保护。如查士丁的主要著作《护教首篇》与《护教次篇》(成书于 145 年前后),称罗马皇帝是民众的领袖,认为基督徒的“义务是:把属该撒的归给该撒,属上帝的归给上帝”,并祈求上帝使罗马皇帝“执政掌权充满智慧”。

使徒教父著作《赫马牧人书》(约成书于 1 世纪末至 2 世纪中期)中把耶稣描述为上帝拣选,为上帝传达新律法的使者,并没有说他是神。在另一使徒教父著作《十二使徒遗训》(约写于 1—2 世纪间)则教导信徒切勿背叛信仰,最好能够做到坚决殉教;但只要没有放弃原则去随从异族神灵,也可灵活对待。而书中对行洗礼的方式,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变通方法,提到圣餐礼时,根本未提为了纪念耶稣的受刑流血,而是为了表明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信徒“团结成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