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溪汇川

道教与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宗教相比,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不仅如此,它的创教也与其他大教有所不同。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有一个相对明显的创教时期,而道教的前史特别长,创教活动分散而缓慢,绝非在同一途径、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 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统一而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道教起源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如早期道教的符箓派和丹鼎派,其诞生的情况就十分复杂。符箓派的祈祷、禁咒起源于远古的民间巫术,但只是在巫术服务于长生成仙的宗旨, 依托于道家理论,并建立起自己的教团体系时,才转化为道教,这一转变过程至汉末才初步实现。而丹鼎派重清修炼养、其前身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等,二者均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

道教的理论思想准备早于其组织准备。东汉后期出现《太平经》和《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然而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只是少数道士师徒授传,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仍然很弱小,丹鼎派的这种理论与组织不均衡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与此同时,神化老子、改造道家,也构成早期道教的主要创教活动之一,在这个意义上,道教又是道家演化派生的产物,

《老子》、《庄子》也是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道教的产生实际上是个多源头、多渠道,逐渐靠扰合一的过程,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又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既没有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教名和教徒也缺乏统一的称呼。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带有浓厚的中国原始宗教色彩,其主体内容大致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古代的鬼神思想,即商周时代以前在中华大地就已形成的鬼神崇拜、巫觋占卜与祭祀,也就是人们所概括的天神、人鬼、地祇三大崇拜对象系统;二是源于古代巫术,盛行于战国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即仙人、仙境、仙药等信仰以及方士们寻神山、求仙药的活动;三是两汉之际某些儒生与方士合流,以阴阳五行推验灾异祯祥的谶纬之学;四是两汉黄老道对黄帝、老子的神化,即修道、养寿、仙化的信仰。简言之,殷商的鬼神崇拜、战国末兴起的方术仙道、汉代的谶纬学和黄老道,构成了早期道教的四大信仰要素。这四大信仰要素经过一些学者论述、方士鼓吹、帝王崇拜(如秦襄王和汉武帝)而得以广泛流传,并成为道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征;而道教的组织准备则由继黄老道而兴起的太平道及五斗米道逐步完成。

从战国到汉代,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的黄老学大致有三个流派:一是黄老与刑名法术结合的道德法术家,着重于解黄老学为人君南面之术,即帝王统治术。二是黄老与阴阳五行结合的阴阳数术家,以阴阳、占卜论吉凶。三是黄老与养生之术结合的神仙数术家,在黄老思潮的影响下,古代的医学、房中、神仙等祛病延年的养生术著作,多依托于黄帝。延至东汉,黄老学已侧重于养生、修仙等方面,与西汉侧重于在统治术的黄老学已有所不同。这是黄老学逐步演变为黄老道的过程,也是道教酝酿、发育、接近成形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