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
最能代表佛教建筑艺术的是佛教寺塔。古代的著名寺塔有 印度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柬埔寨的吴哥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中国的佛教寺塔起源甚早,上海的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相传都是三国时代创建而经后人重修的。原来印度的佛塔是覆钵状的圆坟形, 上饰竿和伞,后发展成相轮(在塔顶竖一根金属刹,用七重或九重铁环套在刹身)。佛教传入中国后,寺塔大都建成可供人凭眺的楼阁式建筑。现存的汉地寺塔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印度式的,但也带有中国特色,二是楼阁式的, 平面多为正方形或八角形,一般为七层或九层。寺塔的材质有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和琉璃塔等。唐宋之后,还形成独具特色的西藏佛教建筑艺术。
除了形象表现艺术之外,佛教还在借用传统的语言表现艺术方面颇有成就,如将佛陀的知识比作树林,将他传给弟子的东西比作一簇树枝等,而佛经里的天堂则具有令人向往的审美艺术特征:
“在极乐世界里有七个珍贵的充满八种功绩之水的池塘⋯⋯在池塘里长着巨轮般大小的荷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极乐世界,在佛陀的净土上有颜色齐全的各种漂亮的鸟禽——家鹅和野鹅,鹭,鹳,仙鹤,孔雀,鹦鹉⋯⋯ 双头鸟及其他鸟。他们齐声啼鸣,昼夜不停。”①
这一传统在中国佛教里更加发扬光大,佛教徒在宏扬佛法时,总是千方百计把自己的讲道变得引人入胜,通俗易懂,并用民间诗歌、民间故事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将佛教义理表达出来。
佛教文化由于它所具有超然度外的精神追求,构成一种独特的美学意境。这种境界及其对它的追求,不仅充实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蕴含,而且在 2 千年来的文化发展进程中,绵延不绝地作用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士。
① 达蓝丁:《印度佛教史》第 3 卷,第 31—3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