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及其基本主张

是否真有耶稣其人,历代史学界争论不休。据对《死海古卷》的考证发现,从公元前直到公元 4 世纪,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有一个犹太教派别, 称为拿撒勒派。他们与艾赛尼派使用同样的经书,同样信仰弥赛亚的拯救和世界末日即将降临。有的学者认为这个拿撒勒派很可能是艾赛尼派的一个分支,耶稣可能是这一派的创始人,因为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曾在拿撒

勒长期生活过。

关于耶稣的生平事迹,传记材料十分短缺。福音书所记载的主要是耶稣基督的神迹的见证,许多细节由于早期教会的经历和处境,而受到了种种污染,因而其历史准确性大可怀疑,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耶稣其人的主要品格及教导。耶稣出生在拿撒勒一个简朴的木匠家中,那个地方的人因为种族相当复杂而被人种意识较强的犹太居民所歧视。但当地人仍忠于希伯来的宗教和传统,克勤克俭,自尊自重,始终充满对弥赛亚的盼望。耶稣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在后来的传道中显示出深刻的灵性洞见,并得到“上帝和人的喜爱”。

耶稣受施洗约翰传道的吸引,抛弃了恬静的生活,到约翰那里去,并由约翰在约旦河中给他施洗。通过这次受洗,耶稣深信他是上帝选定在那即将到来的天国里完成独特使命的人,这个天国是上帝之国,是上帝开创的,并不需要事先推翻罗马统治。这个天国属于心地纯洁的人,他们承认自己有罪, 悔改并接受天上的父关于爱的基本要求及其他要求。

耶稣受洗后立即开始在加利利传扬天国的福音并医治疾病,不久便有很多人跟随他。在他周围聚集起一批亲密的同伴称作使徒,此外还有一大批不是那么亲密的门徒。根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在世上只生活了 33 年,最后

3 年是他从事宣道活动的主要时期。当他对法利赛主义的敌视态度为人所看出时,他遭到了攻击。他最初的追随者中有很多人离开了他。他向北走,到达推罗和西顿,然后进入该撒里亚的腓立比。据福音书记载,在这里耶稣的弥赛亚使命为其门徒所认识,并形成具有一定数量的信徒群体。但他觉得无论有什么危险,都必须到耶路撒冷去作见证。面对愈来愈大的敌意,耶稣以英雄的勇气到了那里,最后在那里被捕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耶稣在传道中一方面肯定犹太教律法和先知预言的基本信仰,另一方面又提出“爱”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①。耶稣在把爱作为信仰的核心内容与道德的最高境界这一点上,又超越了犹太教的传统信仰。这种以爱为核心的信仰包含有三个最基本的观念:

①神是慈爱的天父。在犹太教的传统信仰中,神是宇宙的创造者和统治者,他全知全能、圣洁信实,但是耶稣补充说神与人的关系还是父与子的关系,而这种父子关系的实质是神对人的无条件的、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爱, 神对世界的创造与统治都是爱的体现,神对人的爱不仅表现在为人类提供了物质生活的条件,更重要的表现在对人的灵魂的拯救,甚至牺牲自己的独子来代人受过、“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至灭亡,反得永生”②。

②爱神。耶稣主张人们不仅要敬神,而且要爱神,神不仅是崇拜的对象, 而且是爱戴、亲近的对象,他要求门徒们追求与神同在、“父在我里面,我也在父里面”的境界③。而这种境界又是靠基督的“中保”实现的,因而爱神与跟从耶稣是一致的。耶稣主张人对神的爱如同神对人的爱一样是无条件的和超越一切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

① 《马太福音》,22:4。

② 《约翰福音》,3:16。

③ 《约翰福音》,10:38。

不配作我的门徒”①。

③爱人知己。耶稣强调爱人实际上是爱神、体现神爱人的一个重要表现, 这是人与人建立的一种新型关系,“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②。耶稣将爱人如己的原则发挥到极致,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为得到上帝饶恕的必要条件,他认为爱他人并非只是礼尚往来、知恩图报,而应效法神对人的爱,即无条件的、自我牺牲的、普世性的。人要想做到像神那样“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就必须学会宽恕,不仅要学会“饶恕人的过犯”,甚至要做到“爱你们的仇敌”③。

公元 30 年 4 月 2 日,耶稣在 12 门徒和大批信徒的前呼后拥中进入耶路撒冷圣殿,4 月 6 日晚上与其门徒共进逾越节的筵席,并以饼象征他自己为信徒所献舍的身体,以酒象征“用我血所立的新约”。第二天耶稣受难后, 基督教会根据这“最后的晚餐”而设立了“圣餐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