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成君主立宪论

1911 年前后,毛泽东在他借阅的一本《新民丛报》上批写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 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②从批文看,毛泽东所说的“立宪之国家”,实际上是指君主立宪国家;“专制之国家”,实际上是指君主专制国家。毛泽东对人民能够制定宪法、君主能为人民拥戴的君主立宪国具有好感,并为之向往;而对君主专制的憎恶也溢于言表。

毛泽东关于立宪与专制的观点主要源于他所崇拜的梁启超。梁启超认为,世界之国有两种,一为君主之国,二为民主之国。世界之政也有两种, 一为专制之政,二为立宪之政。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为君主专制政体,二为君主立宪政体,三为民主立宪政体。梁氏宣称:“今日之世界,实专制立宪两政体新陈嬗代之时也。”“地球各国,必一切同归于立宪而后己,此理所必至也”①。换句话说,立宪必胜,专制必败,立宪将代替专制,是历史不可抗拒的规律。原因是立宪优于专制。梁氏认为,在立宪之国,君位的承袭, 主权的所属都是确定的;大臣之进退,由议院赞成反对的多少来决定;君主的施政,不仅要考察民心所向,还要取得议院的多数赞成才能付诸实行;民间的疾苦,也提诉于议院解决,民不会怨恨君主与大臣。而在专制之国,则是治日少而乱日多。为君者,嫡庶争立,母后擅权,暴君无道;为臣者,争权夺利,藩镇跋扈;为民者,为暴政所逼,为饥馑所驱。因此,立宪政治比专制政治好。梁启超对专制和立宪的比较和论证,很容易地打动了正在寻求中国出路的毛泽东,并使其接受比较温和的立宪主张。

不仅如此,毛泽东对梁启超鼓吹的君主立宪论可以说是全部“拿”了过来。梁启超认为立宪政治有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两种。君主立宪是“政体之最良者”②。君主专制政体下,朝廷视民如草芥,防民如盗贼;而民畏朝廷如狱吏,妒朝廷如仇雠。人民极为痛苦,君主与人民的矛盾极其尖锐,因此君主专制不可取。民主立宪政体下,施政方略变易太多,选举总统时竞争过于激烈,于国家幸福有不利之处,因此也不可取。梁启超举世界列强为例,世界上除俄为君主专制,美、法为民主立宪,其余皆为君主立宪政体,可见其行之有效。毛泽东也以君主立宪为中国最适宜者。他赞扬君主立宪国里君主为人民拥戴,宪法为人民所制定。而对民主立宪政体,他在《新民丛报》的批文中只字未提,更不用说去加以发挥了。

梁启超认为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区别在于:君主专制的国

家,立法权和行政权都由君主一人独断独行;而君主立宪的国家,立法权必须经议院通过才能推行,行政权则必须通过内阁去执行。

因此,“专制国之君权,无限制者也;立宪国之君权,有限制者也,宪之与专制,所争只此一点。”①毛泽东深悟梁启超极力推崇的主立宪思想的要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5 页。

①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 1 册文集之五,中华书局 1989 年版,第 4 页。

②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 1 册文集之五,第 1 页。

①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 3 册文集之二十六,第 62 页。

义,他主张由人民通过宪法对君权有所限制。实上梁启超是主张民权代替君权。他疾呼过:“君主者何,私而已矣!

民主者何?公而已矣!”②意思是君主为私人的利益,民主才为众的利益。但他的民主思想不彻底,最终还是主张保留君主,并日本、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看成是不应更改的标准模式。这些观无疑对毛泽东产生了一定影响。以后的粱启超也赞成共和政体了,但要求保留一个“虚君”的位置。不久,他又抛弃了“虚君”的主张,坚决反对袁世凯推行帝制和张勋复辟。毛泽东仍关注着他崇拜的梁启超。 1915 年秋冬之际,全国反袁世凯当皇帝的斗争达到潮。毛泽东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并将汤化龙③、康有为、启超三人对时政表示不满的文章编印成册,广为散发。康梁特别梁启超对毛泽东的影响还表现于 1918 年 4 月成立的新民学会名称上。当时毛泽东已经成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热心读者,陈独秀、胡适开始成为他心目中新的崇拜对象,但梁启超洋洋 1 多万言的《新民说》仍在毛泽东的思想上留有印迹。新民学会初宗旨,便接受了《新民说》提倡的“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张,其学会名称也采用“新民”二字。

当毛泽东还是君主立宪论的拥护者,或者说还是一名民主良主义的信奉者时,自由主义的某些观点似乎也曾影响着他。191 年至 1914 年,毛泽东在上“修身”和“国文”课时记下了不少笔记,有些内容完全是老师讲课的记录,有些内容却是议论。这些议论虽然不全是毛泽东自己的,但至少是经过他的选择而记下来的。这部分内容间接地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毛泽东当时的思想观点。其中关于“中国自由,西国专制”的说法便是如此。

1913 年 11 月 15 日,毛泽东在修身课的笔记中写道:“中国固自由也, 人民与国家之关系,不过讼狱、纳赋二者而已,外此无有也。故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惟无关系也,故缺乏国家思想、政治思想。中国自由,西国专制;中国政法简,租赋轻,西国反之(满清不专制)。”①这里所说的“日出而作,⋯⋯帝力何有于我哉”一句出自皇甫谧《帝王世纪》,传说是尧时一位八十老人所唱的歌,描写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况下的农村田园生活。但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农村美好安宁的田园生活只是作者的理想和期望。毛泽东还不可能懂得,在长期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下,劳动者始终在土地上从事近乎原始的农业生产,这是中国社会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通过各种苛捐杂税和劳役剥削压榨劳动人民,使中国人民所处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为世界上所少见。当然这也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掠夺分不开。但毛泽东此时对中国人民所遭受的痛苦还体会不深,因而有中国“租赋轻”的说法。

毛泽东认为中国自由的又一个根据是中国的政法简单。所谓政法,是政治和法律的总称。在中国,不论是政治还是法律都不算简单。单就法律方面讲,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建立起一整套封建法律制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束缚和压制。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决没有

②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 1 册文集之一,第 109 页。

③ 汤化龙(1874~1918),字济武,湖北蕲水(今浠水)人。袁世凯篡夺大总统位后,历任临时参议院副议长、众议院议长、教育总长兼学术委员长等职。后辞职密赴上海,有讨袁护国言论。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590 页。

任何自由可言。在长期封建主义的文化专制统治和愚民政策的束缚下,中国民众在政治思想、国家思想方面的淡漠态度是确实存在的,但这并不足以说明中国自由。毛泽东关于中国自由的说法,尤其是在句未括号中标明的“满清不专制”的说法,实际上反映了他当时政治思想上的模糊幼稚,也说明他的思想尚未完全定型。

同日的笔记还有一则内容值得一提。毛泽东写道:“被征服的民族不自由,言其近例,台湾朝鲜是也”。“中国待属国甚宽,苞茅贡聘之外,余均听其自治。”①文中前一句讲不独立的民族居于屈辱地位符合事实,但后一句不准确。中国封建统治者对毗邻的一些小国、弱国采取过怀柔政策,但决说不上是“听其自治”。毛泽东在这里提出其他民族的“自治”问题,可以说明他对这一问题是持赞成态度的。

总的来看,毛泽东在辛亥革命后两年所发表的这些议论,代表着他这期间对人民与国家关系的认识水平,也反映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专制的鄙视。作为青年学子,毛泽东比许多同龄人更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 虽还显得幼稚,但重要的是显出了初生之犊的虎虎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