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解放的呼号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妇女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没有任何的自由权。特别是封建的伦理制度和道德观念,象一张无形的网死死地束缚着妇女的心身,葬送了无数善良无辜妇女的自由、幸福和生命。1915 年 9 月, 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一场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为主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思想界、文化教育界兴起。妇女的解放成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关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 新文化运动发起了对封建伦理制度和道德观念的猛烈批判。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思想的纲常名教和等级制度。他指出:“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①他号召男女青年努力奋斗,冲破“三纲”的羁绊,摆脱附属品的地位,争取
做独立自主的人。陈独秀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仇恨,对广大妇女遭遇和痛苦的深切同情,在思想界、文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毛泽东不仅尊陈独秀为“思想界的明星”、“提倡近代思想最力之人”②,而且在他主编的《湘江评论》上呼吁男女平等,主张妇女解放。他在《女子革命军》一文中写道,女子的头、女子的腰与男子头和腰实在是一样的,“为甚么女子头上偏要高竖那招摇畏风的髻?女子腰间偏要紧缚那拖泥带水的裙?”毛泽东认为,高髻长裙,是男子加于女子的刑具。“手上的饰物,就是桎梏。穿耳包脚为肉刑,学校家庭为牢狱。痛之不敢声,闭之不敢出。” 如何才能脱离这牢狱,砸碎这桎梏?毛泽东主张建立女子革命军。毛泽东抨
② 《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壮 1993 年版,第 38 页。
③ 《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76 页。
①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第 103 页。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305、303 页。
击有的地方的女子学校把女学生禁锢在学校里,不准她们接触新思潮,不准看《新青年》,不准参加“惊天动地的学生潮”,生怕她们“出外见识了甚么邪样”。毛泽东责问道:难道走路是男子专有的权利,女子的权利就该被剥夺吗?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毛泽东代表中国妇女发出了愤怒的呐喊:“我们都是人,为甚么不许我们参政?我们都是人,为甚么不许我们交际?”“自由之神!你在那里!快救我们!我们于今醒了!我们要进行我们女子的联合!要扫荡一般强奸我们破坏我们身体精神的自由的恶魔!”毛泽东希望通过妇女的小联合进而实现民众的大联合,由争取女子参政权、平等自由权,进而争取民众的自由,最终改变黑暗的社会,拯救人类的苦难。
毛泽东把妇女的解放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重要内容。他指出,中华民族几万万人几千年来都过着奴隶的生活,皇帝不准民众有思想、有组织,“于今却不同了,种种方面都要解放了。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 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从九重冤狱,求见青天”。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就是受着长期封建的统治和压抑。毛泽东预计:“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① 中国妇女的解放也是毫无疑义的。为此,毛泽东还十分注意妇女问题的研究。在毛泽东 1919 年 9 月 1 日草拟的《问题研究会章程》中,列出“女子问题”
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之一。其所列出的有关妇女的具体问题大小共有 17 个:
(1)女子参政问题;(2)女子教育问题;(3)女子职业问题;(4)女子交际问题;(5)贞操问题;(6)恋爱自由及恋爱神圣问题:(7)男女同校问题;(8)女子修饰问题;(9)家庭教育问题;(10)姑婿同居问题;(11) 废娼问题;(12)废妾问题;(13)放足问题;(14)公共青儿院设置问题;
(15)公共蒙养院设置问题;(16)私生儿待遇问题; (17)避妊问题。虽然毛泽东只是粗略的意向性的提出问题,还没有进一步进行“学理”的研究并解决实际的问题,但他对妇女解放的关注和重视已经可见一斑。
1919 年 11 月 14 日,湖南长沙发生一起轰动全城的自杀事件,21 岁的青年女子赵五贞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在花轿中用剪刀自杀身亡。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事件,应该大做文章。从 11 月 16 日至 28 日,毛泽东以无比悲
愤的心情奋笔疾书,在 12 天中撰写发表了 10 篇文章,揭露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及其根源,为妇女解放大声疾呼。
黑暗的社会制度是万恶之源,愚昧落后的婚姻制度必须改革。毛泽东以犀利的笔触分析了致赵女士于死地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母家、夫家、社会,就是这三角形的铁网逼着赵女士求死的。毛泽东还深刻地揭露说:母家、夫家都属于社会,“罪恶的来源仍在社会”①。如果社会好,他们要制造罪恶也没有机会。因此,毛泽东痛感“社会万恶!”落后的婚姻制度体现出了中国社会的万恶。“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婚姻命定说”,使青年们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完全被剥夺。赵女士之死说明了“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黑暗,意想的不能独立,恋爱不能自由”②。如果赵女士的父母不过于强迫,依从赵女士自由意志,赵女士是决不会死的。如果夫家尊崇她的个人自由,或者社会能够容许她的自由意志,赵女士也是不会死的。但是在婚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394 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425 页。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4l4 页。
姻、恋爱没有自由,妇女失去独立人格的黑暗社会里,赵女士只好以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殉自由殉恋爱”,这是非常悲壮的事情。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再发生,毛泽东呼吁“改革婚制”,讨论和研究如何去改革不合理的婚姻制度。
争取婚姻自由,必须反对父母包办。毛泽东痛心疾首地告诉全国的青年男女:“你们都不是些聋子瞎子,眼见着这么一件‘血染长沙城’的渗事, 就应该惊心动魄,有一个彻底的觉悟。你们自己的婚姻,应由你们自由去办。父母代办政策,应该绝对否认。恋爱是神圣的,是绝对不能代办,不能威迫, 不能利诱的!”①毛泽东还从生理上、心理上找出根据,说明老年人与少年人在恋爱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别,因而做父母的不能干涉子女的婚姻,子女对于父母的干涉也要坚决地拒绝。
妇女要争取个人自立,特别是经济上的独立。毛泽东认为,因为中国数千年封建礼教的根深蒂固,“女子在任何方面,都无位置。从政治、法律、教育,以至职业、交际、娱乐、名分,一概和男子分开做两样,退处于社会的暗陬。于不得幸福之外,还领受着许多不人道的虐待”。男女为什么会如此不平等,女子为什么处在社会最底层呢?毛泽东认为关键是女子经济上不能独立。他指出:以前的人们“不知有所谓‘恋爱神圣’的道理,男女之间, 恋爱只算附属,中心关系,还在经济”②。毛泽东认为“拔本塞源”的办法是女子经济上的独立、自立。毛泽东提出了“女子自由独立不再受男子压迫” 的三个条件: (1)女子在身体未长成时候绝对不要结婚;(2)妇子在结婚以前,要预备足够自己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以此为最小单位; (3)女子需自己预备产生的生活费。毛泽东将上述三项作为女子个人自立的基本条件,说明他注意到了妇女解放中的经济基础问题。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毛泽东的这些主张都是不能实现的。关键还在社会制度的改变。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是争取个人婚姻自由的重要一环。毛泽东认为,封建的旧式婚姻所以尚能维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一种极大的迷信,这就是“婚姻命定说”。一个人刚刚掉下母亲的肚子,便说他的婚姻已经前定了。年纪大一点,自己发生了婚姻的要求,却不敢自己议婚,只能听任父母、媒的来处置。这样服从命定说的婚姻,在中国社会大概要占十分之八。什么“合八字”、“订庚”、“择吉”、“发轿”、“迎喜神”、“拜堂”都是一些婚姻上的把戏,“不外把一对男女用这些迷信绳索,将他们深深的捆住”。这种封建神权的枷锁, 束缚着大多数毫无知识的妇女及农、工、商,支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力量相当的大。因此,毛泽东认为:提倡改革婚制,首先要解放思想,打破婚姻的迷信。此说一破,家庭革命便会如麻而起,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的大潮便会“泛滥于中国大陆,乘潮打桨的新夫妇,便会完全立在恋爱主义的上面”①。
毛泽东对妇女解放的关心、重视和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猛烈抨击,在社会各界引起共鸣,他在《湘江评论》、长沙《大公报》上发表的文章,得到《每周评论》、北京《晨报》等报刊的赞同、赞扬。 1919 年 12 月 7 日,北京
《晨报》在《长沙特约通讯》中称誉毛泽东是婚姻问题上的“解放派”,发表“最多评论,也非常彻底”。通讯认为,毛泽东的《打破媒人制度》、《父母包办》、《婚姻上的迷信问题》等文章“快语最多”,其水平超过了上海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418 页。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421~423 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444~147 页。
《时新日报》和北京《晨报》上的同类文章。通讯还摘引毛泽东文章中的“快语”,热情地介绍给“北京底留心婚姻制度”的读者。
毛泽东在对封建婚姻制度、迷信思想进行痛快淋漓的揭露、鞭挞的同时, 还帮助和鼓励妇女参加改造社会的革命活动。毛泽东 1918 年和蔡和森等联络发起的进步青年组织新民学会,开始没有女子参加。随着对妇女问题的重视和研究,新民学会向妇女敞开了大门。 1919 年下半年,学会吸收了五四运动中的积极分子、长沙周南女校学生会的周敦祥、劳君展、魏壁以及进步教师陶毅和向警予等 7 名女子会员。这些新民学会的第一批女会员积极领导女校学生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创办平民半日学校和《女界钟》周刊。毛泽东等人对她们的活动非常支持和赞扬。以后,新民学会的女会员增加到 19 人。她们在毛泽东和蔡和森的影响下,经常和男会员一起讨论、学习,后来大多数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其中的向警予、蔡畅、刘清扬等都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毛泽东积极鼓动和组织妇女留法勤工俭学活动。1919 年 12 月,向警予、蔡畅、陶毅等发起成立“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鼓动女子留学法国, 学成后回国振兴实业教育,以实业救国。毛泽东虽然留在国内,却组织了一大批青年出了国。毛泽东一向认为,“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 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①因此,他对于女子出国留学大力支持。当向警予等湖南女子赴法出国时,毛泽东特地从湖南经武汉赶到上海,准备为她们送行。后因组织和领导湖南的驱张运动,毛泽东未等到向警予等人到来便匆匆离开上海去了北京。毛泽东对妇女寻求救国真理成为对国家民族有用人才抱有很大的希望。 1920 年 11 月,毛泽东在给向警予的信中说:“湘省女子教育绝少进步(男子教育亦然),希望你能引大批女同志出外,多引一人,即多救一人。”②
毛泽东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恋爱的精神还可从他对向警予、蔡和森结成革命伴侣的赞扬中体现出来。1920 年 5 月,向警予与蔡和森基于共同的理想追求,通过自由恋爱在法国蒙达尼结婚。这是对中国传统的“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定终身的包办婚姻制度的一次勇敢冲击。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以资本主义做基础的婚姻制度, 是一件绝对要不得的事。在理论上,是以法律保护最不合理的强奸,而禁止最合理的自由恋爱;在事实上,天下无数男女的怨声,乃均发现于这种婚姻制度的下面”。毛泽东认为,反对旧的婚姻制度也有不少人主张,但却没有多少人实行,因为害怕。而向、蔡的自由结合则打破了这个“怕”。毛泽东认为,自由结合,不要婚约;已有婚约的,也可以解除,“务使全人类对于婚姻制度都得解放”①,否则,人们所痛恨的那些“家庭之苦”仍将不可避免。
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结合也是自由恋爱的勇敢举动。毛泽东 14 岁时,由父
母做主,为他娶了一位 18 岁的妻子罗氏。罗氏聪明贤淑、知情达理,深得毛泽东父母的欢心。罗氏对毛泽东也非常体贴,常为辍学务农的毛泽东送茶送饭,浆洗衣物。但毛泽东对这桩婚姻却非常不满。他后来对斯诺谈起,他从来没有而且后来也没有和罗氏一起生活过。他不承认罗氏是他的妻子,当时
① 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91 页。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549 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566~567 页。
也几乎没有想到过她,因为封建的包办婚姻无法使他们的心灵沟通。3 年后, 年仅 21 岁,从未享受过爱情生活的罗氏不幸染病而死。毛泽东这时也已离家求学,挣脱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在毛泽东求学期间,他认识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杨昌济老师的女儿杨开慧。杨昌济是毛泽东最敬爱的老师,毛泽东是杨昌济最喜爱的学生之一。毛泽东因常向杨昌济请教问题,渐渐地和杨开慧也熟悉起来。 1918 年 8 月,毛泽东第一次到北平,便得杨昌济的推荐而在李
大钊主持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频繁的往来,亲密的关系,使 25 岁的毛泽
东和 17 岁的杨开慧情窦初开,毛泽东回湖南以后,他们开始鱼雁传书,互通恋情。
1919 年 12 月 18 日,毛泽东率驱张代表团第二次来京,有时就住在杨家。
他与杨开慧的亲密关系也由此公开。 1920 年初,杨昌济病逝,毛泽东帮助
料理丧事。同年 7 月,毛泽东从北平回到长沙后,邀请杨开慧到省学联工作, 杨一口答应。共同的情怀、事业把他俩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年冬天,杨开慧不坐花轿,没有嫁妆,不用媒妁,和毛泽东幸福而自由地结合了。毛泽东和杨开慧“不做俗人之举”,无疑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否定,也是毛泽东崇尚婚姻自由,大胆追求婚姻自由的生动体现。毛泽东对杨开慧的爱情至死不渝,真挚感人。
从上可见,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不仅站在民主主义的立场上为妇女的解放摇旗呐喊,对封建的伦理道德、婚姻制度痛加驳斥,而且在爱情生活方面, 敢于向封建习俗挑战。他对蔡和森、向警予结合的赞同、支持,对杨开慧的大胆追求,最后圆满的结合,表明了青年毛泽东争取男女平等、要求个性解放的民主主义精神。妇女的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广大妇女的解放是与民族的解放联在一起的。争取妇女解放,是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妇女才真正找到了一条争取自身解放乃至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这就是把妇女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妇女扬眉吐气的新社会、新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