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东盟国家的军队建设与发展

战后,东盟国家的军事力量主要是应付内乱,在能力上缺乏独立性,在兵力结构上表现为大陆军、小海军。这种兵力构成,实质上是内向型的兵力结构。在兵力比例上,又以近海防御和沿岸防御的轻型兵力为主。在舰艇质量上,突出的问题是主战装备陈旧,这些舰艇多数没有装备导弹,只装舰炮和深水炸弹,也没有电子战设备,因而缺乏独立海战的能力,一般只能在沿岸或近海执行海岸警戒任务。随着美军减少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东明国家加紧扩充自身军备,不断加强“地区集体防御的自力更生能力”。

今后,东盟国家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引人注目,东盟军队的结构和装备有一种扩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与该组织成立初相比已完全不同。东盟国家国防现代化的突出表现:一是增加军事预算,加紧构置新式武器装备。新加坡1990 年军事预算增至 35 亿新元,占全国预算的 25%,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 6%。它除已配备 6 艘“旋风”级新型军舰外,还决心建造高速反潜护卫舰,以及为马六甲海峡增添扫雷部队。印尼新近从荷兰购置 6 艘导弹护卫舰,

并准备购买前东德海军的 39 艘旧军舰(包括扫雷舰、登陆舰和巡逻艇)。新加坡与德国联合制造一个中队的护卫舰。印尼和新加坡还购置了法制“飞鱼” 导弹和美制的“鱼叉”导弹。泰国正从德国订购 1 艘 7800 吨的直升机航空母

舰、以及计划购买几艘潜艇,并想购买美国 300 辆旧坦克和开始调整装备美军与泰军使用的武器弹药,使之处于“战时储备状态”。泰国还计划从美国购置 18 架 F—16 战斗机。菲律宾购买了意大利 S—211 教练机,以色列“幼狮”式战斗机 18 架,美国武装直升机 30 架、快速护卫舰 6 艘,以及西班牙

的导弹护卫舰 3 艘和澳大利亚的护卫舰 3 艘。马来西亚计划用 7.7 亿美元来

加强军队建设,在哥打基纳巴卢修建海军基地并购买 1—2 艘潜艇。它已拥有带有“飞鱼”导弹的法造“斗士”式导弹快艇,并从法国购置了一批先进导弹,将装备现有的 4 艘护卫舰和 8 艘导弹艇,还订购英国 28 架攻击机和 2

艘导弹艇等等。目前正在组建反潜直升机联队。马来西来空军已订购了 12

架“旋风”式战斗机。文莱也制定了一个开支 12.7 亿美元的海军力量发展计划。东盟国家正在要求得到有能力在海岸线以外施展力量的高技术防御系统,这反映出他们对安全的关心“由内部转向了外部”。二是加强军事演习和对共同防务问题的安排。1989 年底以来,印尼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分别在印尼和沙捞越举行了军事演习。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举行了一次大规模海、陆、空军联合军事演习。此外,双边加强防务合作,在边境建立联合联络点,交换情报,在对方军事院校培训军官,军事首脑间进行定期协商等。1990 年春季,泰国、印尼和新加坡同意共同投资 1550 万美元购置 F

—16 飞行模拟装置以训练飞行员。印尼武装部队司令认为,东盟国家的防务是“蜘蛛网状”的双边合作;马来西亚外长则认为,东盟防务共同体的确上是 90 年代东盟的课题,这一问题将突出出来。高级防务官员们还主张签订加强现有军事关系的东盟防务协议,以便保证所有成员的安全而不必依赖东盟以外国家的支持。

东盟各国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力图建立新的安全体系,他们积极寻求地区性防务合作。目前,有两种构想:一种是以东盟为模式,建立一个地区性防务论坛,有关国家可以利用它研讨安全形势,制订预防和减少军事冲突的措施。另一种是建立“大东盟”即在东盟六国的基础上,把包括越、老、

柬、缅在内的所有东南亚国家吸收进来,建立一个“强大的新东盟”,以便能够更好地应付“新的捉摸不定的形势”,增强同大国势力抗衡的力量。此外东盟各国还一致同意在“东南亚军事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军事交流和合作,扩大双边军事演习,组织高级官员互访,增加武装部队内部的透明度等,为建立东南亚安全体系创造条件。

东盟国家的高级军事官员认为,美军撤出苏比克基地和俄罗斯完全撤出金兰湾后,造成东南亚地区出现“力量真空”,对这一地区有影响的军事强国如日本和印度等国势必设法填补,由此“将会引起该地区局势紧张甚至武装冲突”。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东盟各国政府都认为美军继续留驻东南亚,对维护本地区的稳定十分重要。不仅如此,东盟六国还积极为美军驻防东南匹提供种种便利条件。新加坡同美国签署了为其舰艇提供补给、维修基地和允许美战斗机基地部队轮流驻防的的协议,并同意美第 7 舰队后勤司令部从苏比克迁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同意美军使用红土坎海军基地和卢穆特、苏邦空军基地,同时为美军人员提供休整设施。文莱也允许美海军使用他们的基地设施。印尼和泰国则准许在商用基础上为美军提供维修和补给服务。东盟各国还以缉毒、反走私和清剿海盗为名,扩大同美军的联合军事演习, 以提高武装部队的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