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随着美国海外利益的日益增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核武器的出现,使得国家安全系统更加庞大复杂,过去那种简单的军事理论难以满足需要。致使美国上下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考虑日甚一日,战略理论也就成了全社会的热门话题,对

战略问题的研究也已超出了已往只有少数军人负责的状况。“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等概念相继出现,战略理论的研究蓬勃发展。美国历届政府和军事首脑也不断修订其战略,以应付日益复杂的国内外问题。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 5 个时期。

(一)遏制战略时期(1945—1952 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急剧增强,加之垄断核武器,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的霸主。与此同时,战后苏联为首的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国家蓬勃发展,使世界上逐渐开始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为此,美国制定了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企图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提出了以进行“冷战”为特点的遏制战略。这一战略的企图是,控制西欧。日本, 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包围遏制苏联以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夺取中间地带, 准备对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大规模常规战争。遏制战略的基本目标是,不使一个敌对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统治欧亚大陆从而危及美国的霸主地位。这一战略目标成为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制定国家战略的理论基础。

战后初期,美国垄断了原子武器,但实际上并未大量生产原子武器。当时美国政府认为,“如果爆发了新战争,美国不仅要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还要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武器。

增加原子弹仅仅是增加了美国战略武库中的威力”。另一方面,估计苏联在短期内不会有原子武器,即使苏联拥有原子武器,也不可能迅速掌握投掷手段。因此,当时美国政府主张,以常规部队为主要作战手段,以原子弹为讹诈工具,准备打第二次世界大战式的常规战争。同时主张联合盟国作战, 积极建立军事联盟,以及建立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基地网,进行前沿军事部署。

(二)大规模报复战略时期(1953—1960 年)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美国侵朝战争的失败,标志着遏制战略的破产。当时的美国首脑认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不能用常规战争取胜,只有依靠美国的技术优势和装备核武器的空军进行“大规模报复”,才能在平时慑止各国革命,在战时战胜对手。国务卿杜勒斯说:“目前的基本决定是,主要依靠一支强大的报复力量用我们选择的武器,在我们选择的地方立即进行报复”。这一思想被艾森豪威尔政府所采纳,制定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其战略企图是:依靠核优势,大搞核讹诈;把核武器作为借以杀人的“剑”, 而以常规力量作为“盾”;并以核威慑推行其“战争边缘”政策,阻止世界各国人民革命斗争。

这一战略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侧重准备打“闪电”式的核大战。当时美军认为,美苏之间如果爆发战争,就是全面核大战。主张依仗核优势,侧重准备打“闪电”式的核大战,明确提出以核武器和战略空军为中心制定全盘战备计划和战争计划。在核武器使用上,强调在战争初期用战略核武器实施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在军事上和心理上给敌人以有力打击,速战速胜。要求以“第一次打击力量”摧毁敌方的主要工业生产基地、核基地和战略轰炸机部队,使对方丧失还击作战能力。二是在“不发达地区”主要依靠当地反动武装进行局部战争,必要时美国出动少量部队支援,主要以核武器进行威胁,推行“战争边缘”政策,阻止社会主义国家的“干预”。三是扩充海外军事基地,建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军事包围”。

(三)灵活反应战略时期(1961—1968 年)

50 年代后期,苏联的军事力量已开始崛起,特别是核力量,美苏核僵局逐步形成,它使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基础产生动摇。与此同时,面对亚、非、拉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蓬勃发展,美国既不敢动用核武器,又无力打有限战争。因此,大规模报复战略已不能适应新的世界局势,当时美陆军参谋长泰勒公开抨击“大规模报复战略”是一种“既不敢打大战,又不能打小战”的战略,主张美国战略力量应能对各种程度的威胁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并提出“灵活反应”战略,泰勒的主张为肯尼迪总统所采纳,成为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的军事战略。其战略企图是:以核力量为“盾”,以常规部队为“剑”, 准备进行各种类型的战争,实行战争逐步升级,侧重进行特种战争和局部战争,以镇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抵制中国的影响,与苏联争夺势力范围。

“灵活反应”战略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准备打各种类型的战争。“灵活反应”战略将战争样式分为核大战、有限战争和特种战争三种。该战略要求建立一支“多样化的”军事力量,以便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用适当的武器和部队打任何样式的战争,即既能打核战争,又能打常规战争;既能打正规战争,又能打特种战争(非正规战争)。二是准备同时打“两个半战争”。当时,美军常规力量的战备指标是要具备同时打“两个半战争”的能力,即同时在欧、亚两洲各打一场大仗,并能打一场规模较小的战争,欧洲主要针对苏联,亚洲主要针对中国,三是推行“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威慑战略,1962 年美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提出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威慑战略,即由于美苏双方都具有在遭到核突击后仍能给予对方以无法承受的核报复能力,以致使美苏处于“相互威慑”状态,谁也不敢发动核战争。这个核威慑战略要求建立一支以打击城市为目标的“第二次核打击力量”,在遭到苏联核袭击后, 仍能摧毁苏联人口的 20%—25%,工业城市的 50%,有了这样一支核报复力量,就能将苏联的大城市作为“抵押品”,遏制苏联发动核战争。

(四)现实威慑战略时期(1969—1980 年)

1961 年开始的美国侵越战争,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场战争。这次战争严重地削弱了美国的实力, 而苏联则趁机加紧争夺欧洲,并对中东和非洲进行经济渗透和军事扩张。对外政策的失调同样使美国国内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总危机, 它使美国面临内外交困的境地。面对这样一种危机,尼克松政府重新调整了美国军事战略,以“现实威慑”战略取代“灵活反应”战略。其战略企图是: 以建立一支充足的战略核力量为“盾”,以保持足够的常规力量为“剑”; 把盟国推上第一线,美国退居第二线:在战略上做一些必要的收缩,推行“缓和”政策;增强本土战略预备队,确保欧洲战略重点,遏制苏联军事扩张, 力图扭转被动局面。

“现实威慑”战略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重视战区核战争。70 年代,美国把战争样式分为四种,即战略核战争、战区核战争、战区常规战争和局部冲突。美国政府侧重准备打常规战争的同时。重视准备打战区核战争。所谓战区核战争,是指美国及其盟国使用战区核武器、的战争,它不包括直接对美国本土的核袭击。美国政府认为,随着战区核武器的发展,常规战争有可能导致战区核战争;强调战区核武器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它可迅速改变作战进程,特别在战争初期的防御阶段、使甩战区核武器,阻止苏军进攻, 以弥补常规力量的不足;它能适应较小规模的冲突,增强核战略的灵活性。

二是放弃打“两个半战争”的设想,主张打“一个半战争”。尼克松认为, 美国同时打“两个半战争”已力不从心,中苏矛盾的激化也使中苏联合对付美国变得不可能。因此,提出打“一个半战争”,即准备在欧洲打一场大战, 同时在其它地区打一场小战。为突出以欧洲为重点,美国决心从越南战场脱身,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加强驻欧美军实力。对“半个战争” 的设想,在 70 年代初,泛指在亚、非、拉地区打一场“灌木林火式”的战争, 后来,随着美苏围绕中东、波斯湾石油资源的争夺加剧,则可能成为发生“半个战争”的热点。三是准备打“短期战争”“强调“初战必胜”。1973 年的中东战争表明,现代战争作战进程明显加快,根据西欧战区纵深短浅的特点, 苏联可能打一场不超过一个月的“闪击战”,如果实施大规模的核袭击,那么战争也许不到半个月即可结束。因此,美国政府立足于打一场短期战争, 并认为“未来战争的结局取决于初战。四是核战略方针由优先“打击城市” 改为优先“打击军事目标”。优先“打击城市”主要是基于核武器的命中精度所限,核武器打击点状军事目标效果较差“而打击像城市、人口中心这样面状目标则适合。但随着美国导弹精度的提高,其打击灵活性大大提高。美国认为“侧重打击较小的军事目标就是用使苏联在生命方面付出有限代价的办法威慑苏联,使其不敢对西欧发动进攻,从而不致引起美苏之间的核大战。”即所谓的“抵消战略”,该战略标志着美国对核战争的可能性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美国强调核大战是不大可能发生,美苏之间一场核战争等于相互自杀。而新的核战略,强调核战争是可能发生的,并且是可以打赢的,美国必须做好准备。卡特政府后期,美国终于结束了在是否需要发展新的进攻性战略武器上的长期犹豫不决状态,开始加速发展 MX 洲际弹道导弹、B—1B 轰炸机、三叉戟潜艇和巡航导弹等新一代战略武器。

(五)新的灵活反应战略时期(1980—1992 年)

70 年代,苏联军事力量急剧膨胀,扩张步伐加快,苏美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在苏美全球争霸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

1979 年底苏军入侵阿富汗,标志着美国缓和政策的破产,导致美国内对苏强硬派占上风。1981 年里根政府上台后,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提出“重整军备”,力图恢复美国对苏联的军事优势,1986 年里根政府经过 4 年的实践,在《国防报告》中宣布“新的灵活反应”战略,该战略继承和发展了肯尼迪政府制定的“灵活反应”战略。

“新的灵活反应”战略的主要内容:高速扩军备战,谋求对苏军事优势和有利的全球战略地位;加强战争准备,确保威慑的可靠性,以防止核大战, 力避常规大战,着重对付低强度战争;一旦威慑失灵和地区冲突失控,使美既有决心又有能力根据事态的发展,灵活地使用军事力量,并打赢各种战争。

在常规战争方面,摒弃“两个半战争”和“一个半战争”的指标,准备“在多条战线对各种样式和规模的挑战作出灵活反应”。在美苏处于战略僵持的局面下,强调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特别注重打低强度常规战争。

在核战略方面,强调通过加强实战准备,获得可靠的核威慑。认为战争可以控制,有限核战争是可能的,核战争也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另外, 核战略的另一个重大发展是,在加强战略核进攻力量的同时,大力推进“战略防御计划”,企图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建立攻防兼备的核战争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