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越南军事战略

自抗日战争末期越军成立后,越军事战略的发展经历了积极防御(1944~ 1975)和积极进攻(1976~1986)两个时期。1986 年底,在越南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越共召开了“六大”。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判断,越认为: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越南的主要任务是“坚决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即从战时转入平时状态),争取有利时机和外部条件, 全力以赴稳定社会经济,为今后 20~25 年的经济大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一国家战略的指导下,越南军事战略出现了很大的调整,即由原先的“进攻战略”调整为现在的“陆守海进”战略。

首先,在战争的立足点上由过去的准备打大规模的陆上战争,转到目前的强调应付陆上、海上的突发事件和局部战争,强调“海洋方向已真正成为越南重要的战略方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越军自 1987 年开始总共裁减了6D 多万军队(其中主要是陆军,另有部分防空军),军队的总人数从 120 多万减到 60 多万。与此同时,扩充预备役部队 200 万人,将国防体制由较单一的常备军体制,转向了常备军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全民国防体制”。

其次,在战略目标上,提出把“保卫海洋领土和海洋资源”作为其新时期军事战略的重要内容。越共“六大”明确提出:“保卫海洋领土和海洋资源已成为新时期国防和经济建设两大战略任务中的重要内容。”据此,越一方面主动缓和陆上紧张气氛,另一方面加紧“进军海洋”。

第三,在战略的部署上改变了过去北重南大中间轻的态势,不断加强中部、南部地区的兵力部署。从 1987 年开始越军在基本保持南北两线总体部署的前提下,北兵南调,大幅度地调整了兵力部署。越海陆空的大部主力部署到了中部、南部沿海及越柬边境地区,在我南沙群岛的“军事存在”也进一步加强。

第四,在战略的重点上,已由过去的突出陆战场的地位转到目前的强调海战场的作用。越南认为“进军海洋”,不仅利于越南发展本国经济,扩展“战略防御”纵深,提高越南对东南亚以及整个亚大地区局势的影响和支配能力,而且不致于遭到国际上的强大压力。根据这一战略意图,越军将“保卫南部大陆架、海域和长沙(即我南沙)群岛的任务”放到了优先位置。

第五,在建军方针上,改变了以往只强调数量及轻视海、空军的作法, 强调改善空军,重点发展海军。根据越军事领导人透露,越军新的建军方针是建立具有强大突击力的野战集团军;改善空军,重点发展海军;加速更新武器装备,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力量;改革作战保障体系和指挥体制,着重组建快速反应部队,提高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和民兵自卫队的建设。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越大大削减了陆军数量,从 1986 年的 100 余万减到

50 余万,编制从 9 个军区、7 个军缩到 8 个军区、4 个集团军,由原占全军总兵力的 86%降为 77%。与此同时,越海军的人数由 5 万人增至 5.5 万。同时,重点改善了海军和空军的装备。1986 年以来,越从前苏联和其他国家进口了各种军用飞机近 80 架,其中有苏联的苏一 22M4 型新型歼击轰炸机及法国先进的“美洲豹’’、“海豚”式直升机。海军的编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扩大,并每年有 6—7 艘艇船服役。这表明,越军新的建设方向已明显地向海军和空军倾斜。